传统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

清王朝土崩瓦解另一谜团:中央集权只是有名无实

浏览次数:1838      日期:2013-04-24

http://www.jkpa.net/
 
    长期以来,学界有关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论著,多判断各省督抚与清廷离心离德而少有效忠清王朝者。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督抚究竟如何反应?湖广总督瑞澂逃跑,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杀,江苏巡抚程德全反正,是人所熟知的典型事例。然而,他们是否可以代表数十位督抚的群体面相?
  
    武昌起义爆发时在职的督抚共计24人,武昌起义以后新任职的督抚共计19人。武昌起义时,在职的24位督抚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①弃城革职者两人:湖广总督瑞澂与湖南巡抚余诚格;②在革命光复之后自动去职的督抚有五位: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云贵总督李经羲、贵州巡抚沈瑜庆、浙江巡抚增韫、两广总督张鸣岐;③由清朝巡抚摇身一变为革命军都督者有三位:江苏程德全、广西沈秉堃、安徽朱家宝;④光复后自杀的督抚有江西巡抚冯汝骙和闽浙总督松寿,被革命军杀死的督抚有山西巡抚陆钟琦和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⑤因见大势已去,托病解职的督抚有六位:陕西巡抚杨文鼎、河南巡抚宝棻、山东巡抚孙宝琦、两江总督张人骏、直隶总督陈夔龙、黑龙江巡抚周树模;⑥有四位督抚坚持到清帝退位之后去职: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吉林巡抚陈昭常、陕甘总督长庚、新疆巡抚袁大化。
  
    由上可见,各省督抚在武昌起义之后的反应,可谓情形不一。那种认为督抚大都奔逃自保而少有效忠清廷者的说法,未免有简单片面化之嫌。其实,真正转向革命阵营或死命对抗革命的督抚都只是极少数。
  
    这个时期43位督抚,除了松寿、赵尔丰等6人在革命中自杀或被杀,有意或无意地向清王朝尽忠之外,进入民国的督抚就出处而论大致有三种类型:逊清遗老,民国政要,仕隐之间。具体而言,逊清遗老14人中,武昌起义时在职督抚有10人,起义后新任督抚仅4人,显然前者占大多数。民国政要11人中,武昌起义时在职督抚仅3人,起义后新任督抚有8人,显然后者占大多数。仕隐之间的12人中,武昌起义时在职督抚有7人,起义后新任督抚有5人,两者大致相当。就其对清王朝的忠诚而言,应该包括逊清遗老、已死者(吴禄贞当属例外) ,另在仕隐之间者中取一半,则其比例大约在60%左右。综上所述,辛亥鼎革之际,各省督抚效忠清王朝者还是占多数,而不是一般印象中的少数。既然如此,为什么清王朝在武昌起义之后会迅速土崩瓦解?
  
    关于晚清中央与地方政治权力格局问题,学界大都信奉“内轻外重”说。如果仅就庚子事变以前40年立论,“内轻外重”说大致可以适应。至于庚子以后的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实施新政及预备立宪,有意调整收束地方权力,即所谓中央集权。至辛亥鼎革之际,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表面上演变为“内重外轻”之格局,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一方面,中央收束地方权力,使地方督抚实际权力大为缩小;另一方面,清廷中央对地方缺乏实际控制力,其所谓中央集权只是有名无实。其总体表征是中央与地方权威一并流失,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地方无力效忠中央。“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其另一个严重的后果是掌握军队尤其是新军的军人势力的崛起,出现军人干政,导致民国初年的军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