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他山之石

知青文学成书博会热点 梁晓声肖复兴却说要告别

浏览次数:1561      日期:2013-04-24

http://www.jkpa.net/
 
    梁晓声:不打算再写知青文学
  
    第23届全国书博会上,知青文学成为热点:梁晓声推出以知青返城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返城年代》,韩少功新作《日夜书》描写的是“50后”知青的人生轨迹,而武汉大学出版社则推出了全景展示40多年来知青文学成果的《中国知青文库》……
  
    就在大家纷纷讨论知青一代已经全面登上历史舞台,知青文学是否会卷土重来时,不少再写知青文学的“老作家”却纷纷表示,他们到了该与知青文学告别的时候了。
  
    30年前,梁晓声凭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三部曲,成为知青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30年后,他再度提笔创作了《返城年代》。梁晓声说:“今年我63岁了,站在两个30年间的界限上回头再看那个年代,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回到历史的端点,展现一段真实的岁月。”
  
    梁晓声公开表示,《返城年代》将是他知青文学的封笔之作,“《雪城》是为70后讲述的知青年代,《年轮》是为80后讲述的知青年代,那么《返城年代》可以说是为90后甚至00后讲述的‘梦醒历史’,我想说的都说了,不打算再写。”
  
    经过两年多筹备,武汉大学出版社对知青文学做了大规模梳理,推出《中国知青文库》,有近百部作品。其中第一套30余位知青作家的40部作品已经发行,其余60部将在今年内出版。
  
    这套文库全景式地展示40多年来知青文学的成果,也回顾了知青文学的发展历程,囊括了如史铁生、叶辛、张抗抗、张承志、梁晓声、肖复兴、邓贤、林白等作家的创作。
  
    《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也曾是“知青”,他的作品《黑白记忆》、《北国记忆》,此次入选了《中国知青文库》。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50多年来,知青在中国一直是个不可回避的历史现象、文化现象,最近知青文学也有重新升温的态势,但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作家已经到了应该与知青文学告别的时候了。”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一代人的局限性,仅靠我们来反思那段对中国产生全面影响的历史,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寄望于我们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他们写的知青文学或许会更真实、更全面。”肖复兴感慨。
  
    梁晓声:我不想回到过去的年代
  
    梁晓声的新作《返城年代》以上个世纪80年代哈尔滨知青们的返城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林超然、罗一凡、何凝之、何慧之、何静之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借由他们的故事,来展示知青一代的返城生活及命运,人生思考及心路历程。
  
    在《返城年代》题记中,梁晓声写道:“没有人可以选择时代,正如没有种子可以选择土地和季节。然而,青年之所以谓青年,乃因终究拥有年龄的资本——即使它是唯一的资本,于是便也本能地拥抱希望。这一点使大多数青年反而并不破罐子破摔。哪怕人生又将从零开始,他们也还是会拥抱住希望不放。故,这样一句话是不必怀疑的——一个国家的好希望,归根结底,也在青年们的希望之中,也在青年们身上。”
  
    这段话是梁晓声对知青岁月的总结,也是一位老知青对当下国家、当下年轻人的希望。正如梁晓声所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在年轻人当中能否引起共鸣,我只想让他们认知那段历史,如果不知道那个岁月是多么残酷,也就无法理解如今的可贵。”
  
    《返城年代》里有这么一个情节:一群插队的知青姑娘,硬要进被挖空的煤山伐木,找猴头菇。领路的老工人为了她们的安全,只带大家在边缘地区伐些枯木,却因此被知青们记恨,故意撞瘸了他一条腿。直到老人死去,肇事的姑娘始终没有道歉。
  
    梁晓声承认,青春、奋斗总会让“过来人”情不自禁地留恋过去,但“文艺不应该遮蔽历史”,不能因此就有选择地记忆,更不代表过去比现在更美好。梁晓声说:“回过头去看,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让我大嫌恶的问题,转过头来看这30年,又有这30年的问题,即便如此,我也不会想回到过去的年代。”
  
    在《返城年代》封底,梁晓声写道:“忏悔与自我救赎,如同孪生姊妹。因为,以上两种心灵表现,具有孕妇与初为人母的女人的人性特点。女人一怀孕便本能拒恶;初为人母则大抵向善。故,从未像女人者,既不但非男人,非丈夫,其实也非人。”
  
    “上山下乡”是一两千万人卷入的运动,《返城年代》主要表现的是特殊时代对人性、人格的压迫,以及大返城后知青们的人性、人格的觉醒与重新定位。“走过苦难历程,懂得爱与宽恕;经过挣扎胜败,回归正常价值”,这是梁晓声试图通过这本书给国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