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健康 >健康与人生

一个海归派财务总监6个月工作经历

浏览次数:1557      日期:2010-11-23

[健康平安网]在韩利收拾办公室物品准备离开吉通的时候,两个保安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此前一天,他还在与吉通的老总齐鸣秋商谈与其他电信企业合作事项,第二天就被公司以解聘的方式辞退。

在2006年2月韩利进入这家公司担任财务总监之时,吉通海外上市计划已经受阻,而其目前最主要的股东——东方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锦州港3个月前入主。在韩利被解职之前,政府有关重组电信公司的方案已正式出台:吉通公司将作为一个“零件”被纳入网通,从此不复存在。

在中国电信行业重组,吉通即将并入网通正面临全面资产审核的时间,公司财务部门的重要人士突然被解职,立即在电信圈子中引起轰动。韩利何人?吉通为什么仅仅雇用他半年就突然与文翻脸?

韩利,1974年出生,14岁高中毕业赴美读书,20岁在美自获得财务管理与国际贸易两个学士学位,毕业后又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MBA,并取得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韩先后在美自固特异轮胎公司、金光集团从事财务工作。2001年中,在齐鸣秋极力将其纳入吉通之前,他是GTE(卓越国际电信)公司大中华区的财务总监。

如今,韩已经成为吉通公司自1994年以来第六位下岗的财务总监。吉通解聘他的原因竟然正是上述韩利的工作资历。

进入吉通

2006年5月、齐鸣秋急需一位得力的财务总监。此前那位总监主要运作吉通海外上市事宜,经过一年的努力,所有心血最终付诸东流,该财务总监在2001年4月离开了吉通公司。在这个时期,经过齐鸣秋与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家张宏伟的接触,张氏旗下东方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锦州港与吉通第一大股东彩虹集团签署协议,锦州港决定出资人民币58880万元,以每股2元的价格受让彩虹集团持有的吉通法人股29440万股。此项协议完成之后,锦州港成为吉通第一大股东,当时宣布的持股比例超过20%。

在张宏伟进入之初,作为吉通多年当家人——齐鸣秋就对张氏取得大股东地位心有不甘。他同时宣布了一项将吉通注册资金扩大到3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打算引进另外三四家战略性股东,每家的持股比例都限制在20%左右,“而且都是国企”。齐鸣秋打算以此来限制锦州港一股独大的局面出现。

锦州港向吉通股份公司派驻了一位财务总监,开始发挥大股东职能对吉通的资金运用进行监控。而张宏伟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表态:东方集团在意增持吉通股份。一时间,有关张宏伟将担任吉通董事长、全盘接手吉通的传言四起,齐鸣秋坐不住了。

此时韩利进入齐鸣秋的视野。吉通据中华英才网提供的一份资料得知:韩有海外留学成绩,并在多家外资公司负责财务工作,对于中国电信市场也有6年左右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韩具有证券投资方面的经验,与国内外一些金融机构颇有联系,能直接为吉通引资带来成效。

据此,2006年2月,韩利进入吉通,成为吉通股份公司另一位财务总监。依照韩利后来的说法,在上任的前4个月内,他成功地帮助吉通引入不低于10亿元的银行贷款。这些资金的进入,客观上阻止了东方集团进一步增资控股的欲望。

冲突时刻

2006年4月是韩利与吉通合作的蜜月期。韩利说,当时自己并不把吉通看作一家电信运营商,而是看作一家多牌照的ISP公司,“上市几乎掏空了吉通的全部资产,除了网,除了牌照,吉通什么也没有了。”但他认为吉通不会就此倒下,尤其在锦州港投资10亿元的情况下,后续融资难度不大。

韩利给吉通带来了一套财务管理改革方案,并赢得了公司其他老总的赞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引入吉通帐面上的10亿资金。

然而,后来的发展出乎韩利的意料。被解职后,他将自己在吉通的经历称为“一场噩梦”,他认为这场“噩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所有的财务单据他都详细审查,尤其对付款方式和价钱写上自己的意见——但很快他被正式通知,并于付款方式和价钱并不在他的职权范围内。

于是,在第二个阶段,他仅仅在经手的单据上签署“同意”两字。而后期,由于对某些财务问题的担忧,他更多地只在那些单据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连“同意”两个字都省略了。

韩利更担忧的是:对于公司帐面上一些资金的去向,他一无所知。如果抱着对董事会负责的立场来看,这种状况就意味着一个财务总监的失职。然而“吉通推行一种扁平化的管理,所有工作人员都向老总负责”,如果老总不再信任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失去对财务的管理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资历调查

韩利任职3个月后,一场针对他资历、学历等方面的全面调查在吉通人力资源部展开。日前,吉通人事部副总长给记者提供了一套关于韩利盗历学历的调查结果。吉通人事部认为:韩利自己提供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相关学历与在金光集团、固特异轮胎公司的工作资历并不存在,而他声称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也遭到吉通怀疑——吉通人事部通过互联网,并没有在注册会计师名单中检索到“Hanli”这样的名字。

而在韩利方面,被吉通以资历问题解聘已经引起他的极大愤怒,吉通人事部背后的调查行为更被他认为是“行为卑鄙”。他承认自己的简历与存储在青岛某人才中心的国内档案不符合,但他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在国外留有档案。

吉通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并不信任的人担任财务负责人?其人事部门仅仅将此归结为工作漏洞是否可信?如果吉通从一开始就怀疑韩利,那么,他不可能在吉通的财务部大刀阔斧有所作为。

韩利则认为自己一开始是齐鸣秋的心腹,后来之所以被抛弃主要源自“海归派”经历与吉通作为国企企业文化方面的冲突。

其他的原因还有:从吉通公司2001年下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即将合并,吉通将进入清盘结算阶段,进一步增资扩股的动力消失,因此韩利在融资方面的能力失去价值。

但是,韩利曾经制定了“电信成本核算体系”——该方案受到其他电信公司老总的赏识,在未来合并后的公司格局中,他依然有作为财务主管的竞争优势。

心情忧愤的韩利始终认为,作为国企,吉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自己的个性难以相容,自己原则性的做事方式遭到某些同事的倾轧——他将之归结为吉通“独特的企业文化”。但实际上,韩利承认自己当初进入吉通,是抱着一种谦卑而收敛的心态,并没有给吉通管理体系带来多大冲击。然而,当他最后离开的时候,不少下属和同事对他唯恐避之不及。

原地划圈

目前总部设置在北京西长安街88号首都时代广场的吉通公司下辖121个分公司,员工人数有2300人。

2006年,吉通进入合并前的财务审计程序。国务院大型企业工委和财政部分别派员对吉通资产进行审计,据记者了解,目前审计工作尚未完结。

不管作何评价,吉通7年来不成功的发展确是事实。齐鸣秋在去年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曾将吉通发展缓慢的原因归为政策与资金两个因素。实际上,吉通获得的政府支持并不比其他电信公司少,起码吉通以最小的资金规模而赢得了几乎所有电信业务的牌照,应应被视为政府给予的最大支持。

在资金层面,吉通曾获得多次增资扩股的机会,但2005年这前,吉通基本上放弃了这些机会。

“关键的问题在于吉通定位不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信研究者这样评价。但某位吉通前工作人员则认为管理层决策不当是主要原因:“他们根本不了解电信发展的基本趋势,比如,到2006年下半年还提什么IDC(数据中心)、服务器托管,这是1999年左右的热点。何况,以吉通的连接速度,能和网通、中国电信相比吗?”

在重组的多事之秋,解聘财务总监也给吉通当前的财务审计带来阴影。“重组方案最终依靠谈判完成。”某位知情的电信研究者如是说。他对记者暗示:吉通7年道路的最终结论,将直接影响齐鸣秋本人在未来新网通格局中所占的位置。

走到合并这一步,齐鸣秋将不再是一家独立电信公司的老总,7年努力宛如原地划了一个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首席财务官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