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平安 >平安与财富

北京金融街,贫民陈基的生活

浏览次数:1450      日期:2010-11-10

物价飞涨:中国“房奴”变“菜奴”

双目失明的陈基老人独居北京西城区一间六七平方米的老屋内。 南都记者 孙涛 摄

物价飞涨:中国“房奴”变“菜奴”

[健康平安网]7年前,老人专门向一家香港机构学过盲人按摩技术,可他设想中的盲人按摩店始终没有开业。 南都记者 孙涛 摄

中国最高档的写字楼群矗立北京金融街,附近的胡同里住着一个失明的退休老人,物价持续上涨没有中断金融街上白领们的“星巴克时光”,却让这位老人将一日三餐改成两餐。

在武汉,月收入6000元的中产阶级家庭,为了给孩子交一笔“奥数班”的课外培训费,取消了补拍婚纱照的计划。而除去每月必须支出的固定开销,能剩下来的只有300元!这还不包括应酬交际等额外开支,而且不能出大的意外,如家庭的某个成员生大病等。而且也基本要与任何哪怕略显“奢侈”的生活方式绝缘。

在网络上,继“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又出现了“苹什么”、“糖太宗”等谑称,每一个谑称背后,都代表着一种物价的呼呼上涨。一些有趣的省钱个案开始受到追捧。一份“菜奴省钱攻略”走红成都,许多“80后”称,当了“房奴”、“卡奴”后,如今遭遇蔬菜涨价,又成了“菜奴”。

我们选取了北京、武汉、成都三地,作为样本城市,这场蔓延全社会的涨价风波中,看起来无人幸免,只是底层的抗压能力更为脆弱。

越来越多的地区制定了物价补贴,试图通过公共财政贴补最低层的家庭,但对于目前看起来尚无尽头的涨价风波来说,已经引发了一定的恐慌,并且由此孳生了不少社会矛盾。

个人如何应对?政府如何调控?各地情况不一,答案不尽相同,我们对物价上涨风波中的人群素描,试图找到其中共性。

北京西城区,有著名的金融街,中国最高档的写字楼群矗立在那里,也有不少曲曲折折的小胡同。胡同内,繁茂高大的槐树在这个秋末正涂写着一地金黄。73岁的陈基,就住在这条街朱苇箔胡同最里的拐弯处。

他已经失明20多年了,几天前,他给原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寄去了困难补助申请。通常情况下,在往年,这份申请会换回500元生活补助。“今年听说是千年寒冬,往年要700元燃煤才能过冬,今年得备900元”,他说,除了盼望得到单位的生活补助外,剩下的就靠拼凑了,“生活上或许还可以再挤挤吧!”他穿着一件半世纪前缝补断袖的夹衣,脚上蹬一双裂了大口子的老皮鞋。

吃不吃鸡蛋,要下很大决心

陈基的父亲曾在铁路系统工作。1951年,随着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迁到北京。

大学毕业后,陈基分配到了哈尔滨铁路局工业总公司下属的汽修厂,54岁那年,他双眼患上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无效后彻底失明。陈基内退回到北京,成为一个北京盲人。

到去年,退休金涨到1300元/月,陈基算计着:付给阿姨每月500元工资,街道办每月给200元补贴,这样还剩下1000元。他有低血压,经常头晕,这又要扣除200元医疗费,再就是每月电费平均100元、电话费100元等。这样下来,不计算饮食支出,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足600元,低于北京市最低生活标准800元/月。

他尽可能压缩开支,“平时多半下面条,搁点油,撒点盐就行了,再就是泡方便面、吃速冻饺子,或者蘸点酱豆腐、榨菜就可以应付一日三餐了。”

可是,今年8月以来连续上涨的北京物价,使得陈基不得不将一日三餐减少为一天两餐。“大不了少吃一顿”,他说。

一天天蹿高的物价在青菜、鸡蛋、食用油价格上表现十足,像78岁的陈基一样,北京若干个社区的居民也感同身受,他们开始自发在网上讨论起如何节省生活开支,以及自测恩格尔系数。在网络上,继“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又出现了“苹什么”、“糖太宗”等谑称,每一个谑称背后,都代表着一种物价的呼呼上涨。

“按恩格尔系数,59%以上算贫穷,那我是赤贫”,恩格尔系数这个曾经只是在高等教科书里出现的词汇,就这样以真实的生活让陈基领会了它的含义。他平均每月用于生活开支的费用大约300-400元,飞快上升的物价在这几百元钱维持的生计里非常明显:“以前胡同口的刀削面5元一碗,现在要6元;以前鸡蛋3.4元/斤,现在要4.7元/斤,都不敢吃了”。

当鸡蛋涨至4元/斤时,他曾下定决心不吃鸡蛋,以便一天省下两个蛋,结果最终熬不过,还是又吃鸡蛋了,“算来算去还是鸡蛋最便宜”。

冬天逼近,他家的炉火还未生

陈基是北京数十万贫困人口的真实生活写照。2007年,北京曾向23万户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发放20元物价补贴。

金融街正在朝世界一流迈进,始于去年夏天的拆迁正在让胡同里的人口一天天减少。陈基所在的小院本来住了5户人家,他是中间的第三家,其中两家的房屋已被推倒,一片残瓦断墙。他隔壁的另两家,一家房主已经搬走,将房子出租了出去,另一家则还留有一个瘫痪老人居住。

“是重残,北京户口,但还不属于低保对象”,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大院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冯宝良说,陈基每月有1300元退休金,所以不属低保户。社区依然每年冬天都会来帮老人升炉子取暖,直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平时逢年过节也会过来探看,为老人添一些米、油、窗帘等日常用品。

这是陈基可以感受到的来自政府的“温暖”。“家里吃的、用的,比如一天要开上20个小时的电视机是区残联送的,牙膏牙刷是开会参加活动送的,油和米也是社区逢年过节送来的,还有被子、衣服类,也总有些老同学会送一些来”,但陈基老人承认,但有一项支出他非常在意,即每个月都要事先预扣200元的医疗费,几十年铁打不动。

而针对高速上涨的物价,2007年10月,北京市还首次出台了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方案,按规定,若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并连续3个月涨幅超过上年同期15%时,即对低保家庭进行特殊物价补贴。这年连续5个月内,北京23万困难人群首次领取了物价补贴,平均每人每月20元。

“今年还没有下发物价补贴,民政部门还在观望”,冯宝良估计,今年即使下发物价补贴,每户每月也应该不超过50元。

数年前,央视敬一丹采访陈基时,问他生活中最感到困难的事时,他的回答是“害怕东西掉下来,否则就得到处乱摸”。

如今,他对自己最盼望解决的问题,已经有了不同答案,“按照国家规定,困难人群的生活水平,应该与当地平均居民生活水平持平,北京市去年人均收入2.7万元,今年3万元,我的退休金如果能相应提高到每月2500元,就好办了。”他还希望医保可以早日异地转账,而不是转回哈尔滨报销就更方便了。

冬天正一天天逼近,家里的炉火还未生,屋子内已有了重重寒气。

他说,再过两天,他准备给社区志愿者打个电话,委托他们帮忙买回20公斤大葱,“葱白要长一些的”,这样放在厨房地上,每顿就着馒头吃,就可以度过今年冬天了。

南都记者杨晓红 实习生 李晓荣 发自北京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