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健康 >健康与心理

第八讲 情感、理智与自然

浏览次数:1392      日期:2010-11-09

第八讲 情感、理智与自然

王中平

  [健康平安网]人们要想从病痛的折磨中解脱,就需要找到并解除病痛的根源。在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有一位学员说:“我曾是一名重病患者,得过尿毒症,以前也练过气功,可以说有一定的收获。但是通过1988年学习王老师的课以后对人生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性格,有了质的转变,体会到人要活得心安理得,就必须懂得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单位、人与国家,特别是人与自然的那种平衡关系。人们之所以有着各种各样的疾病产生,大都由于情绪的变化、心性的不平引发的。《黄帝内经》讲‘百病皆由心生’,的确是这样。本人得病以前,性格急躁,心高气傲,处事时思想易被感情存带,冲动地感情用事,使我对客观发生的事物经常不满,实际上功名利禄时时在侵害着自己,自觉活得很累。长此下去,久而久之,主观独断的个性,终归有一天会爆发。大家都知道,有句话叫‘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为什么禀性难移呢?那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以自我的观点出发,而自我的观点往往是主观和偏见,看不到万事万物的根本,因而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所显示出来的是一个并非光明磊落的心性,这个心理包含了无奈、委屈、受辱、怨恨、气愤等等。带着这些不良的心理,面对人生,必然感到事事不如意,就会活的无所适从,最终只能是伤痕累累,带着肉体的垃圾赶赴黄泉。所以说,真理与谬误之间只是一念之差。如果我们都能站在自然的角度,理智地看待周围的一切,那你将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位学员通过认真学习,对人生、疾病、性格等在观点上有了本质的转变,已能够自然的对待一切,尿毒症也远离他而去。
   这里我把人分为感情型、理智型和自然型三种类型,下面分别来研究其特点。
   一、感情型
   这类人目前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看待事物,通常是以当时的自我感受为主,凭着主观的见解和体验,看到了眼前的结果。感情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强的自发性,他们看待事物总是向一面偏激,总认为自己是好人,自己的逻辑对,认为其他人应和自己一样。
   例如:这些人在看电影时会随其高兴、随其悲伤、随其愤怒等等,很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和动摇,用情感代替一切,很难把握火候。他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总是被动地接受自然力。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所认为的“好”就是奋斗的目标,就开始一味地追求,并在此过程中心情亢奋,只看到事物的外在因素,不分析其内因。以为别人能得到的,我就照其模式,照样可以得到。他们因亢奋心不平,所做的努力与付出,得不到回报时,就悲观失望、怨天怨地,产生了各种急、气、恨、怕等不良情绪,给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当他们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不通现实的时候,又开始寻找其它的理由。
   对这种情感重又多灾多难的人来说,认命也可以得到一种暂时的轻松。可以把自己不理解自然力和欲望太强的劲头泄下来,认为既然自己没那个命,就没有必要去强求。这样虽然在以前活的累的基础上,可以轻松一些,但这不是真正的解脱,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会时时围绕一种无形压力。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讲,这不是开悟法,只能是安慰法。对这类情感重的人来说,他们无论是社会上公认的好人还是坏人,无论其本领大小,都是存信号多的人,也可以说是活得累的人,这些都来源于他们的感情用事。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引起他们较大的心理波动,使自身不能平衡。《道德经》讲:“知己者明也,知人者智也”。所谓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素质,能否合于自然力。如果没有自知之明,那么知道别人又有什么用呢?人与自然的变化是微妙的,每一个人遇事都带有感情和欲望,用自己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去处理,从而有了各种得与失。如果是站在自然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那么得与失、成与败,都是互相平衡的必然结果,都是心平健康学所说的存信号所致。
   二、理智型
   这类人在社会上比较而言,算是有定力的人,这些人处在领导层居多。他们看待事物、处理问题,不全是用感情,而是有相当多的理智。他们有人生的体验,更有体验后的经验。这类人的眼光比较远,所看到的也不只是眼前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较快的理解力。但这类人的缺点是自我观点较重,对于有些事物,当他们不理解时,就不容易接受。在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不通时,开始产生不平的心理,导致得病。这种人得病是以观点病为主,如观点一旦开悟,则疗效显著。这类人累是累在自己的观点上。从宏观上讲,他们是善于讲理的人,但往往忽视了自然力,讲的是自己的半个理。在治疗时,理智型的病人和感情型的人有所区别,理智型不是急于让老师给他们治病,而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分析其原因,当他们开悟道理以后,疾病会自然而去。
   三、自然型
   这类人的特点是较能合于自然的人,凡事能想得开,不用自己的观点去和别人叫劲,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物都理解,如遇到不太理解的人、事、物,他们能静下心来把话听完,细细地去体会。他们对有些事物能掌握一定的火候,或者叫适度。而不是按照主观的意识去执著地让人接受。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只是研究好与坏、对与错,而是能从自然的角度,平静地面对现实,通常是社会上活的较轻松的人。
   我们分析的以上三类人,虽各有各的特点,但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来,如有人在某些方面重感情,而在某些方面重理智。大家要知道,情感代替不了现实,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因为人们只喜欢春天,其它的季节就不复存在了。冬去春来这是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不能由人们的喜好来决定。由于人们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往往是站在个人的观点上,用情感代替理智与自然,那么就会违背自然规律而承受自酿的苦果。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向往的本身并没有错,但要带着感情、欲望、苛求,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碰撞是常事,难免会有吃亏与得利之分。如果我们能把吃亏和礼让当作一种精神奉献,而加以培养和锻炼,那么,我多付出得到思想的磨练,你得到物质的帮助,双方可谓各得其所,谁也没有吃亏,均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在此用得上郑板桥的一句话“吃亏是福”,生活的逻辑就是如此。如果心能平静地无私奉献,则可为身心健康的高尚之人。而如果吃了点儿亏,便生起怨恨之心,掀起报复之浪,扩大了事态,损害了双方,那么这个亏吃的就会越来越大。面对着日趋复杂的商品社会,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特别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常常苦于别人不理解自己,然而却不努力地做到理解别人,他们不明白,理解他人正是他人理解自己的基础条件。所以多为他人着想,是加强相互理解的首要环节。还有一些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殊不知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变化无穷的,个人的认识纵然有理,最多也只是相对的片面之理。所以多消除些自以为是之心,多听些与己有别之话,多想些前后反正之理,这样既能兼听则明、增长智慧,又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用自然的观点代替情感与理智。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情感、理智、自然这三者的关系,遇事要站在自然的高度去看,不感情用事,理智地对待周围的一切,始终保持心态的平衡。那么对于个人、家庭、单位及社会都会有很大的益处。人们都能以纯朴之心与最少的欲望、最佳的精神状态、身心健康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建立幸福的家庭、无忧无虑地生活,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祥和的人间乐园,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求之不得的事。

《中老年健身科学》 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