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健康 >健康与财富

西部产业脉动:人才不再东南飞

浏览次数:1468      日期:2010-10-09

刘涌 西安报道

[健康平安网]7月中旬,西安交大的校园因为毕业生刚刚离开而显得格外的安静。
放弃了去北京工作机会的小陈选择在交大读博,期待着以后能在西安谋得一份教职。小陈身边的几位好友则去了中兴通讯在西安的研发生产基地。
西安交大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郑旭红告诉记者:“近两年,西安交大已有超过40%的毕业生流向西部地区,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陕西。”
这个成绩,对于长期受困于人才“孔雀东南飞”的西安而言,着实值得欣慰。而这一“成果”的背后,也显现出西安近年来产业格局上的变迁。
高新产业把人留下
长期以来,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是陕西省的一个骄傲,但同时又是一个隐痛。因为这里培养出来的大量科技人才,大部分流向了省外。这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
早年,西安的科研机构更多是按照国家的计划安排布局,而并非根据当地需求。这种所谓“嵌入式”的布局结构,造成了残存至今的科技与产业脱节的二元结构。
这种结构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科研院校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在本地无用武之地。
2009年,国家批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不仅针对这一地区雄厚的科技资源提出建立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而且还将大西安未来的发展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
一时间,在大关中地区形成了国家政策支持的洼地效应。
“获得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西安获得了难得发展机遇,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孙早说:“由于高新区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在这时的发展则显得尤为突出。”
小陈好友选择就业的中兴通讯西安研发生产基地,就坐落在西安高新区长安通讯产业园内。
这座研发基地奠基于今年1月份,总投资60亿元。据了解,这个研发基地目前有研发人员6000人,而在未来若干年内这个规模将要达到三万人。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兴将成为吸纳西安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重要企业。
在高新区内,与中兴齐名的通讯类企业还有华为。
“这两年,交大留在本地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是被高新区吸纳了。”郑旭红告诉记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兴、华为这两家企业。”
中兴和华为两家企业,是高新区通讯产业的代表。
今年1月,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意味着高新区成功跻身通讯产业国家队。
目前,通讯产业已经在高新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通讯产业链,并成为该区的主导产业之一。这无疑得益于西安深厚的通讯科研力量,包括西安交大、电子科大、邮电学院等等。
随着更多企业的进驻,通讯产业在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这对专业技术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这两年,我们一直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优惠政策,以把他们更多吸引到这里,留在这里。”高新区招商部部长董小泰说,“而且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具备硕士以上高学历的人,大多是倾向于有机会的话就留在西安。”
据记者了解,在高新区从业的27.5万人当中,已有近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错位仍旧存在
尽管留下读博,小陈心里还是有些遗憾。
按照他所学的机械专业,其实最对口的是核电类企业,但那些有实力的核电类企业大多分布在东部、南部地区。
“我不太想去东部沿海地区,那里生活成本高、压力大,最主要的是买房子是个很大的问题。”小陈说,“但现在西安没有这样的企业,所以我们大部分毕业的同学还是去东部工作了。”
小陈的麻烦,实则反映了西安当下产业格局的一个窘境。
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固然留住了一批科技人才,但西安每年有超过20万高校毕业生,单靠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很难承载下来。
“尽管我们的学生已经能够留下超过40%,但与东部一些地区的院校能有近80%的毕业生留在当地的情况比,还是显得有些少。”郑旭红说,“这个没办法,有些学生想留下,但没有适合他们的企业。”
郑旭红举了一个印象很深的例子。一个学习空调制造的学生,父母也都是西安人,很希望留在西安,但最终没能成行。
“西安的经济总量还比较小,与东部地区相比,在产业的丰富和多样性上还有不小差距。”孙早说。
但孙早认为,产业门类不完整是一个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西安实际在发展的产业与教育机构专业不协调。
目前,大西安正在按照各个功能板块进行建设。以西咸新区为例,在其已出台的发展战略中规划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循环产业等.

孙早认为,这其实是为西安的各高校发出了一个信号——应该针对这些未来将要发展的产业,调整自身的学科,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西安交大刚刚成立的低碳经济研究院在孙早看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未来西安的这些新兴产业肯定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人才,我认为作为科研院校应该有意识的主动迎合这种需求。而不能被动等待,以至于将来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时,还需要从东部地区乃至海外引进。”孙早说。   本文来源:【21世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