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健康 >健康与人生

张宪平:一个人的知青部落

浏览次数:2549      日期:2010-09-14

[健康平安网]2009年10月1日,武汉黄陂“知青·岁月”茶庄。

55岁的庄主张宪平一个人独坐办公室,头戴知青帽,身穿知青服,胸配着当年的毛主席像章,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国庆60周年阅兵盛况。当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的声音在电视上再次响起,他再也止不住激动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办公室外,阳光正好。方圆120亩的茶园已被新开辟的道路“围”起,茶园内一栋栋楼房拔起而起,整个茶庄呈现出一片火热的建设盛况。尽管因为放假,此时的工地寂无一人,但关于“知青·岁月”的梦想和宏图一如此时的阳光,肆意生长,灿烂无边。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不顾身

张宪平现在正式的身份是武汉老知青回归茶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知青·岁月”的庄主、掌门人。他似乎很享受和满意目前的身份。但在武汉甚至全国,他真正出名的身份是此前——武汉一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张宪平1997年以作家的身份转型杀入策划领域,成立一诺策划,并很快以“剑走偏锋、独辟蹊胫”的策划风格在大武汉风生水起。劲士西服策划案、外滩花园策划案、雅庭装饰策划案、送电影下社区策划案……一个又一个精彩策划案例使他声名鹊起,有了“中国策划界的李云龙”之誉。2004年,他一鼓作气推出了自己的策划专著《剑走偏锋》、《独立特行》,次年又一举拿下2005年度“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挤身于中国策划业的顶尖行列。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足以说明张宪平当年的“知名程度”——

2005年10月12日,张宪平的一诺策划公司乔迁新办公室。没有鞭炮,没有红绸,一切都静悄悄地完成。傍晚时分,张宪平挂出一个“擦鞋一次500元”的招牌,然后摆上茶壶,弄了个鞋刷,坐在公司门口开始“接客”。这一举动让过往路人无不驻足观望,惊诧不已:擦次皮鞋也要500元?这究竟是搞么子啊?有好事者立即给媒体报料:武汉出现了500元/次的擦鞋店。待各路记者闻讯蜂拥而来,人们才发现这哪是一个普通的擦鞋店,而是“张大师”的营销策划机构,其口号是“策划人就是专门给老板擦鞋的,让老板走得更体面,更舒服”,所以先擦鞋,后服务。

次日,“擦鞋500元”的新闻上了武汉的各大报章,连中央二台都做了报道。一个小小的公司搬家事件都可以闹得“满城风雨”,张宪平的“知名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但这一切,在2007年骤然转变。

2007年初,张宪平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他当年下放羊楼洞茶场时的一位知青朋友,说在书店里看到了他的《独立特行》,没想到失去联系多年的老朋友已是名震全国的大策划师,很为他高兴。朋友同时建议:能不能搞个当年的知青朋友聚会,数十年不见,现在很怀念当年的时光。

放下电话,一个职业策划人的敏感让张宪平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怀念知青岁月、想念知青朋友又岂止这一个朋友的心声?随后,他试图把当年的知青朋友联系起来,却发现大半已失去了联系。这时,有人建议:要想体验知青时光,可以直接去重庆,那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知青山庄,常常人满为患,连国外的华人知青都打“飞的”回国去那里“怀旧”。“你去了那里,会找到当年疯狂的感觉!”

见多识广的张宪平还真没听说重庆有个知青山庄这么牛,有点不相信这是事实,但还是决定去看个究竟。

2007年春天,张宪平携几位当年的老知青朋友一起来到了位于重庆市巴南区渔洞云篆山风景区的知青山庄。该山庄距重庆主城中心区30公里,系当年曾在此下乡插队落户的老知青于1999年创办。山庄就在当年的巴县石马公社办公地址上改建而成,保持了原公社房屋和周边环境外貌,具有浓郁的知青怀旧氛围,但这里的居住环境非常简陋,饮食条件也很粗糙,给张宪平的“第一印象”非常不爽,至少与他最初的期望相隔甚远。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晚饭时分,就在他以为此行将抱憾而归的时候,一场演出改变了他的印象。

晚饭过后,一位现场的重庆朋友说,既然来了,就放开心情,不如去一起看看演出。张宪平这才知道,山庄还安排了文艺表演。他们跟这位朋友走进另外一个院落,只见白天稍显冷清的院子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知怎么突然有了这么多人,简直就像天上掉下来似的。

山庄的文艺表演自然不是寻常的歌舞。大红的幕布上贴着毛主席画像,由当年知青组建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唱起原汁原味的的革命歌曲和样板戏,举行向毛主席“早请示,晚汇报”仪式。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颇为简陋的舞台,瞬间就将张宪平带回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血一下子沸腾了……

他不禁回忆起自己当知青的那段时光,阴雨连绵的季节,被子总是潮的,难得有晴天大家都把被子拿出去晒,但若是遇上突然变天下雨,大家十有八九首先想到的不是收自己的被子,而是抢收公家晒的荞麦,即使因为这样晚上没了被子盖,心中仍是快乐的。

如果说当初知青朋友的一个偶然电话让张宪平感觉到这是个极大的市场需求,但如何把当年的知青朋友吸纳、整合到一起,他一直备感茫然。而今,这疯狂的歌舞,这回归的思绪让他顿时豁然开朗——当年那种纯粹的热情与正气不正是这个浮躁时代所缺乏的?如果将这样的情怀找回,并以此作为新的事业力量,那一定无往而不胜!而当年的知青,如今都已是社会的中坚消费力量,商业的回报价值更是无可限量!

那晚,重庆知青山庄的歌舞表演一直进行了深夜零点,大家都久久不愿散去。尤其是最后的自由歌舞环节,大家疯狂地挤在一起,你拉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手,或唱或跳,或说或笑,仿佛时间停止了流动。而张宪平,不但脱下外衣跳了个筋疲力尽,而且把口袋里的1000多元钱现金全部掏出来买了鲜花并打成红包送给了舞台上的表演者。

第二天一早,张宪平对同来的知青朋友说:“我要回武汉建设一个知青山庄,而且要比这里好10倍。”朋友说:“你不会开玩笑吧?”张宪平笑了:“我怎么敢在毛主席面前开玩笑啊!”

半年后,张宪平果然开始了武汉知青山庄的运作。他那大名鼎鼎的一诺策划公司,则全权交与合伙人打理。

总有一种坚持让人泪流满面

张宪平做知青山庄的决心最先遭到的是一诺公司股东的反对,大家一致认为一诺的今日是“十年磨一剑”,来之不易,此时掉头进入此前完全陌生的行业,而且是在中部地区独一无二的冷僻项目,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太险。尽管张宪平苦口婆心,把自己的知青情结一再“表白”,但他越是急切“表白”,股东越认为他是感情左右了理智。争到最后,几大股东形成了一致意见:如果张宪平执意做武汉知青山庄项目,要么一诺就分家,各干各的;要么张宪平自己去寻找资金做知青项目,与一诺公司无关。

张宪平只能选择后者。他显然比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一手缔建起来的一诺事业就此土崩瓦解,但他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知青情结。于是,“特立独行”,便成了他选择知青项目时的最真写照。

没有了原公司的资金力量,就意味着要白手起家再次创业。此时,张宪平已经53岁,早已过了年轻气盛的时节,内脏也在几年前动过一次手术,身体状况并不怎么好。当老婆获知这一情况,立马就哭了起了,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冲动什么啊,电视上都说,冲动是魔鬼。”张宪平抚摸着老婆的头,心如潮涌。因为他已决定,掏家底、卖房子,凑100万,作为新项目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但不忍归不忍,张宪平还是终于把卖房子的话说出了口。

老婆止住了哭声,温柔的劝慰变成了“河东狮吼”:“你要卖房子,你就一个人过吧!”

张宪平低头不语,良久,才站起身来,说:“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不了解我吗?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愿意为一个事情不顾一切,说明这个事情不是一般的事情啊!今天卖一套房子,明天我一定还你十套房子。”

好在老婆毕竟是理解他的,哭归哭,支持起来还是不打折扣。先开枪后瞄准,是张宪平独特的行事风格。2007年6月,张宪平拿着100万现金,开始了武汉知青茶庄的正式运作。为显示与重庆的区别,他将自己的项目取名“知青部落”,然后在徐东租了套三室一厅的小区房,既做筹备办公室,又做自己的住所。

要建山庄,首先自然是拿地。合伙人建议将知青部落建在他们当初插队的羊楼洞茶场,张宪平冷静一考察,毅然将之否决了。他认为从情感上看,当然不错,但商业的角度上看,他们的知青部落在那里一旦做出成绩,很容易被人在武汉市周边复制。于是,他们又向着黄陂方向找,二个月后,终于相中了黄陂区长轩岭街公路边的一块宅基地。这块地完全符合张宪平的“选地标准”——车程离武汉主城区不超过一个半小时,路程不超过100公里,而且此地周边有木兰天池等6个旅游景区,旅游带动效应非常强烈。

然而,就在张宪平与对方的洽谈进入实质性阶段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了:原来这块地两年前就被对方的“许配”给别人了,还收了人家10万块钱的定金,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迟迟没有开发。对方表示,如果张宪平看中别的地,一切条件都好说,但这一块地就免谈了。

换了别人,可能就接受这个建议了,可张宪平是认准了一件事十头牛都拉不回的人,他一连看了八块地都无法相中,坚持非要那块地不可。那段时间,张宪平隔三叉五就去找对方的“一把手”磨嘴皮,向他推销知青部落的梦想和蓝图,计算土地延迟开的种种经济损失。在他的坚持下,这块地的“预订”方终于做出让步,表示将240亩地分一半给他。

2007年9月,张宪平正式签下了土地买卖协议。签完协议的那晚,他一个人徘徊在那块荒草丛生的茶园里,不禁泪流满面。一个宏伟的知青部落蓝图在他盈盈的泪花中开始定形。

张宪平很快注册成立了武汉老知青回归茶庄有限公司,并将整个项目取名为“知青·岁月”,计划总投资300万元,建设知青宿舍、知青食堂、知青怀旧公园、知青展览馆、知青茶园、知青歌舞厅、知青学校等供知青“吃、住、玩、看、学”一条龙式的怀旧度假山庄。他这样描述他将为知青们打造的情感回归的家园:吃农家饭,睡木板床,唱红色歌,演样板戏,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语录随处可见。知青部落就像一个串起现在与往昔的时空隧道,进入这里,时间就会倒流四十年……

张宪平拿着自己的项目报告找过不下200名老知青征求意见,大家纷纷拍手称好。许多老知青激动地表示,这哪是在做项目,分明是在做好事。也许是老知青的鼓励让张宪平真的冲动了起来,在后期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他捏着手里仅有的100万就破土动工了。

然而,他显然低估了形势——工程一上马,资金就像水一样地到处流。到2008年初,把水、电、路一通,知青宿舍和知青食堂的毛胚房一建,100万资金很快就没有了。张宪平立即找朋友,借来100万补充进去,可很快又没有了,而整个山庄还是“半拉子”工程。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大,合伙人开始担心了,不愿再增加投入,工程被迫停工。连张宪平自己都没有想到,按他的构想最终成型,投资额至少需要500万元。

张宪平再次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没有选择,只能坚持。但此时已“弹尽粮绝”的他,拿什么去坚持?

总有一种智慧让人化险为夷

2008年夏天,“知青·岁月”的建设不得不停工。此时,知青宿舍、知青食堂、知青歌舞厅等前期工程已经初部建成,只等着打造环境、购物开业;数十人组成的知青歌舞表演队也已经训练成熟,只等着上场表演。张宪平却独坐工地办公室,焦头烂额,一筹莫展。他原本打算8月1日开业的计划成了“空头支票”。

为尽快筹到资金,张宪平再次开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向亲朋好友四处游说推介。他先后游说了不下80人,但拒绝他的理由几乎都是一样的——家里人不同意。说到底就是两个字:不敢。因为看到他那还没有彻底完工的项目,许多人就以为是烂尾楼。

他曾经向一位朋友提出一个他看来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融资计划。这位朋友原本家庭条件不错,买了一套复式楼。张宪平给他出主意:把房子押给银行,拿出60万的贷款投资到知青部落这个项目中来,成为股东,占10%-15%的股份,并且给他5000元的月薪,年底还有分红。但朋友一句话就回绝了他,说我不能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你的身上。而这位朋友的话,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

但也并非无人识货。个别资金实力雄厚的老板看了张宪平的项目后,当即拍板同意注资,但这些老板个个都是精明的主,他们看好这块地,也拿准了张宪平求钱的心态,合作要求非常苛刻:原有建筑和土地以烂尾楼折价计算股份,而且要求完全控股。这意味着,张宪平不但要让出庄主之位,而且前期白花花投入的现金瞬间“贬值”。

无数个夜晚,张宪平徘徊在“知青·岁月”的工地,一次次劝慰自己:只要能看着知青部落的顺利开业,让出庄主的位置又何妨?吃点亏又何妨?但这种劝慰最终还是被自己否决了。在他看来,小丈夫不能一日无钱,大丈夫不能一日无权。他之所以要掌这个权,并不是权利欲望在作祟,而是因为知青部落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寄托了他太多的希望,他已经无法放心地将这个“孩子”交给旁人。他必须亲自看着它,扶植它,确定它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子成长。

从2008年夏天到2009年春天,足足近1年时间,“知青·岁月”一直停工不前,再加上金融风暴,企业界一片风声鹤唳,人人都捂紧了钱袋,张宪平的融资变得更加艰难。连妻子都说,这是你最苦最难的时候,实在撑不住,就放弃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张宪平想都不想,坚决地摇头,说:“这是我最辉煌的时候,成功是靠积累的,知青部落建到目前这个状况,已经算成功了一大半,开业只是时间问题,除非我死。就算我不在了,策划案还在,只要按着策划案去做,知青部落照样会开张。”

2009年3月,一位策划界的朋友获知张宪平的现状,打来电话说:“你虽然放下了策划工作,但你还是大师啊。什么是策划大师?就是能把梳子卖给和尚,把鞋卖给不穿鞋的人。你做的既然是知青部落,为什么不从知青的角度去寻找资金呢?”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既然我张宪平能不顾一切去做这个项目,这个世上肯定还有和我有着一样感情和眼光的人,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人——我的同类,资金还愁吗?

朋友的点醒让张宪平的智慧燃烧起来。他立即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公开登报向知青朋友融资。“如果你是老知青,请看下去;如果你家里有老知青,也请看下去;如果你认识老知青,还请看下去……”他的广告词不但简洁明了,而且深情款款;他不但直接坦白目前的困境,而且公开承诺:所有加盟者,保证一年内收回成本,2年内开始赢利。如果无法完成承诺,以茶庄现有土地和房屋做抵押,双倍赔偿加盟者的投资本金。

一石激起千层浪。张宪平寻求加盟的广告刊出后,无数的老知青找上门来,主动寻求合作。在他们看来,这不是简单地投资,而是圆梦。当数位老知青把资金交到张宪平的手里时,张宪平感动地说,说:“请你们相信,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对方说:“我们相信你,就凭你坚持着要做这个事,就值得我们相信!”

2009年6月28日,在数位老知青的加盟下,“知青·岁月”重新开工,寂静的工地,再次热闹起来。当晚,经常整夜睡不着觉的张宪平一倒在床上就鼾声如雷。老婆说:“这哪是鼾声,这分明是战鼓啊!”

化解了资金危机,张宪平的“野心”也跟着更大了。除了知青文化展览、知青怀旧系列等特色活动之外,张宪平还特地设置了一个募捐的环节。这个募捐1元起,10元封顶,超过10元的,名字会被记录在知青墙上。知青部落将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帮助那些没有社保医保、挣扎在贫困线或死亡线上的老知青。张宪平还想在周边建成几所寄宿制老年大学,将老年大学与养老院嫁接在一起,让老知青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娱乐,在有趣有益的健康环境中愉快地安度晚年。他说,他要做湖北的“养老大王”。

从起初设计的100张床位到现在的300张床位,知青部落的规模也在不断变大。重庆的知青山庄只在周末有文艺表演,张宪平则要节目天天演,不管来多少人。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张宪平目标很明确:知青部落不仅要在年内开张,而且还要做成中部唯一、全国第一。

“我想依托这个平台做的事太多了……让做过知青的人在这里找回青春,让年轻人从这里了解历史,让纯真在这里重新回归,让激情在这里重新飞扬……”今日的张宪平说起“知青·岁月”,已不再是一个人的低吟浅唱,而是一群人的声音在回响!

(《武汉都市圈》2009年11月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