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健康 >健康与心理

如何看待孩子的幼儿园恐惧?

浏览次数:1359      日期:2010-09-10

[健康平安网]每年3月,是幼儿园招收新生入园的时间。3月1日,市民张芳把2岁半的儿子送入幼儿园,但令一家人感到不安和措手不及的是,孩子入园仅9天,性格大变,用张芳的话形容:“儿子就像疯了一样,太可怕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变了?

 

如何看待孩子的幼儿园恐惧?
 

  幼儿园是乖宝宝

  回家后变小魔王

  3月1日,成都市各幼儿园迎来了新生入园的第一天。一大早,张芳和丈夫,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就送孩子到住家附近、位于九眼桥的某厂职工幼儿园入托。2岁半的付磊磊(化名)是个活泼的男孩,张芳说,就是因为“太活泼”,小门牙在2岁时就被磕掉了。在张芳看来,磊磊上幼儿园肯定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哭闹几天,但她相信,磊磊的适应能力应该比其他小朋友强一些,会很快适应。

  此后的每天,张芳都接送孩子去幼儿园。奇怪的是,从第3天开始,磊磊上幼儿园就不哭了,张芳还挺高兴,认为“儿子好勇敢。”询问磊磊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也都说“很乖,很听话,不哭。”

  但过后几天,磊磊反常的情况出现了。张芳发现,在幼儿园不哭不闹的磊磊回到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无缘无故地挥着小手打家人;莫名其妙地嚎啕大哭,喜怒无常,能哭上1个多小时;对平时喜欢的玩具、唱卡拉OK的爱好一概不理,在椅子上面无表情地呆坐上很长时间;不喝牛奶,以前晚上9点半准时睡觉,现在疲倦得两个眼皮直打架,到凌晨1、2点钟也不睡……

  磊磊说,“吃了牛奶,天亮了,你们就要送我去幼儿园。”张芳这才恍然大悟,磊磊的一切反常表现都是因为抗拒上幼儿园!甚至于到后来,大人们一提到“幼儿园”3个字,磊磊就会“精神分裂一样,发疯似地大哭大闹,不论我们怎么哄他都没用,只有等他自己想什么时候停下来才停得下来,否则绝对没有办法。”

  据张芳说,她每次送孩子去该幼儿园时,“老师一把就把娃娃拉进教室,然后把门关了,而且还把不透光、很厚实的窗帘拉上,家长根本看不到教室里的情况。我担心这样下去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扭曲他的性格,所以不敢再送他去。”张芳说,从3月1日入园,除开周六、周日,孩子性格发生突变也只有9天时间!

  幼儿园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芳就磊磊的情况咨询了成都市多家幼儿园,老师说磊磊抗拒幼儿园的异常反应属于情况比较严重的,建议她暂时不要把孩子送去上幼儿园,要不就转园。从3月15日开始,张芳就没有送磊磊去上幼儿园了,但孩子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不爱说话、自闭和无理取闹,动不动就丢书包,嚷着“拿开”、“丢掉”,下楼散步,也拽着大人绕路走,坚决不从幼儿园门口经过……反正,一切跟“幼儿园”有关的东西和语言,对磊磊来说都是刺激,他会马上变得“不正常”。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说,“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张芳说,在这之前,磊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黑屋子,“我们从来没有用这种方式惩罚过他。我估计是幼儿园的老师为了让孩子听话,用这种方式吓唬过,甚至是惩罚过他。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因为磊磊晚上睡着了都会哭着说‘我要听话了,我不哭了嘛’之类的话。”

  磊磊肯定还是要上幼儿园的,但张芳已经换了一所幼儿园,今年9月开班。不过她和家人对磊磊现在的表现束手无策,她担心这样的情况会越变越糟,于是寻求心理帮助。

  凌海心理资讯中心的韵梅老师听了张芳的讲述后,肯定地说:“孩子在幼儿园里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这点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你们可以去幼儿园问问情况。磊磊这样的表现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在家情绪泛滥是一种本能的生存保护意识的反应,因为他觉得有些人和事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存。可以说,本能的生存意识是3岁之前婴幼儿唯一具有的一种意识。”

  但张芳很为难:磊磊在幼儿园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使他性格突变?这恐怕是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当然,如果实在无法从幼儿园了解到真相,那么只有家长帮孩子弥补伤害了。”

  怪病

  一到幼儿园就呕吐

  与张芳同时到中心咨询的还有一位母亲。杨女士说,她的孩子也是3月1日才上幼儿园的。但从第4天开始,孩子起床就呕吐,听老师说,中午午睡起来后也会呕吐。起初他们以为孩子生病了,于是到医院看病,但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吃了药也不见好,连续几天都是这样。杨女士一家慌了,生怕孩子得了怪病,于是多方咨询。医生说这有可能与上幼儿园有关,建议她先带孩子看心理门诊。心理医生建议暂时不要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观察一下情况。果然,从3月16日开始,杨女士没有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后的几天,孩子的“呕吐症”不药自愈。她到该中心咨询,也是想了解一下,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度过初上幼儿园这段“非常时期”。

  3岁以前的婴幼儿大人脸色最重要

  张芳把磊磊一系列的反常情况归结为“这孩子胆小、怕生”。凌海心理咨询中心的韵梅老师指出:5岁之前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下定义”。

  对于3岁之前的婴幼儿,家长是不能用“道理”去和他们沟通的,因为有些语言和表达他们还听不懂,但他们却能看懂大人们喜、怒、哀、乐的表情和各种情绪。如果在上幼儿园的过程中,孩子出现了与磊磊相同的情况,家长们一定不要太过明显地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的脸色,这样孩子会哭得更厉害。

  3岁之前的婴幼儿如果在幼儿园里发生了惊吓,譬如老师不太喜欢他,态度冷漠,孩子就会感到害怕,缺乏安全感,但他们又还不会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就只能压抑情绪,回家后发泄。所以,幼儿园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语气、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有可能对新入园的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焦虑,选择一所教师素质高,懂儿童心理学的幼儿园是很重要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做家长的,尤其是母亲要多抱抱孩子,给他们从母体带来的安全感。韵梅老师强调,给予孩子拥抱和安全感的人应该是母亲,而不是爷爷奶奶等亲人,这种交流是与生俱来的。

孩子发泄情绪家长要宽容

  从家庭相对自由的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纪律性较强的环境,孩子会本能的产生一些压抑,比如磊磊,在幼儿园里会很听话,不哭不闹,但一回到家里就会潜意识产生变本加厉的发泄心态,对于孩子“止不住的哭闹”,家长要宽容,因为这也是孩子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包括夜晚做梦,说梦话也是一种心理压力释放的途径,不必过于紧张。随着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的熟悉这些都会渐渐改善,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不要再给孩子更多的心理负担,更不要轻易斥责孩子,那样对适应幼儿园生活更不利。 

                                           

如何看待孩子的幼儿园恐惧?

 

  家长们具体可以做的是:每天接孩子时和孩子多在幼儿园玩一会儿。接孩子回家后,不要对幼儿园的情况穷加追问使孩子更紧张。如果平时能路过幼儿园就多跟孩子指着幼儿园聊一聊,这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对幼儿园的紧张情绪。对于孩子在家“不合理”的表现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允许孩子适当“发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和老师多交流。

  虽然张芳已经为磊磊安排好了另一所幼儿园,但韵梅老师说,在上新幼儿园时,张芳一定要给老师说明,不能对磊磊说重话,更不能批评和恐吓磊磊,否则他会生“怪病”的。“虽然这么说感觉有点‘过头’,但这是家长保护孩子的好办法,因为当我们不能保证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很高和学过幼儿心理学的话,最好给老师提个醒,有技巧的保护孩子不受到更多的心理伤害。”

  幼儿“分离焦虑”

  其实大部分婴幼儿在初上幼儿园时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心理学上叫做“分离焦虑”现象。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

  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他们已懂得抚育者在自己身旁,是自身安全和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保证。当依恋对象突然不在,就会不安地哭闹起来。孩子初次入园,会觉得失去了安全感,感到恐惧,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呕吐等现象。(咨询师韵梅)

  国外另类的幼儿园

  日本:学会“笑”和“感谢”

  在这个幼儿园,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

  问教什么,答案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

  还教什么?——“教学会说谢谢”

  这个幼儿园,一年到头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观察多少次动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捡橡子了,打年糕了,开运动会了,为社区演出了,宿泊了,过园节了,开发表会了,去拜寺庙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

  挪威:什么都不教的幼儿园

  挪威的幼儿园以“什么都不教”而闻名于世。幼儿园总的方针就是尽量让孩子们出去玩,接触阳光和大自然,在自然的环境中玩耍成长。在幼儿园里,从不给孩子上文化知识课,也从不要求所有的孩子做同一件事情。老师每天会集中孩子们讨论每个人打算做的事情,然后各自去玩,之后也可以任意地谈谈感受和收获。

  慕尼黑:林间幼儿园

  慕尼黑有一个自然公园被开辟成了“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坪和清澈的溪流。孩子们入园后基本自由玩耍或观察蚂蚁、蜗牛等的活动。午饭也是围坐在草地上像野餐一样进食。孩子们整天在林子里跑来跑去,非常开心,很少吵架、打斗,也很少生病。园长郝本·黛拉给孩子们定了三条必须遵守的纪律:不准吃野生果实;不准拿着棍棒跑跳;听到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维也纳:想像幼儿园

  这里的教室设计成不同环境,比如“童话世界”、“太空世界”,甚至农舍、厨房、手工操作间等。孩子们可以投身童话世界,设计自己的故事,模拟太空旅游,做手工劳动,种瓜种菜,纺线织布,缝补浆洗等等。在一切活动中都要求孩子们尽量想像所处的环境和可能的情况。在绘画课上,孩子们要通过朗诵或欣赏诗歌来描绘出诗歌的“意境”。   不过,这所幼儿园并不设电脑课,甚至也不鼓励孩子多看电视。理由是技术虽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也给人类带来了懒惰乃至不思进取。

(来源:39健康网,实习编辑:闫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