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

【开平碉楼】侨乡多碉楼,风雨去洗礼(四)

浏览次数:2129      日期:2010-08-31

[健康平安网]这是1932年出版的《开平县志》,这段只有三行多的文字,记载着发生在开平的一个惨烈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开平月山镇龙田村有一个叫许龙所的人,靠做丝绸生意发了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人。

一天清晨,许龙所的妻子黄氏去赶集,可是一直到了太阳西下,月亮升起,仍然不见她归来的身影,许龙所急得在屋子里团团转,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了心头。

正在许龙所着急的时候,忽然,有人在门口放了一包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字条,字条上歪歪斜斜地写着 “白银万两,钱到放人”八个字。

梅伟强:“就是说你准备一万两的白银,只要你那个银子一送来了,我马上就放人,他就终于明白了,妻子是被土匪给掳走了,他当时很吃惊,很吃惊,也很悲伤,就想办法。”

得知黄氏被土匪劫走,许龙所的儿子许益将急匆匆地赶到家中,在和父亲紧急商议后,决定筹钱救出母亲。

谁知赎金还没有送去,却等来黄氏在跳崖之前托人带给儿子的血书。血书上写道:母亲决意以命抗争,不必赎,莫助长贼人的气焰,希望把准备赎母亲的钱,建筑高楼,侍奉父亲。

梅伟强:“许益将按照母亲这个临死之前,留下的这个话,就把这个准备要去赎母亲的这笔钱,用来在村里面建了一栋四层楼的碉楼,就叫做奉父楼。就按照她母亲的意思,来供奉他父亲,安安稳稳的过了晚年,就是这样,所以叫做“奉父楼”。那么奉父楼建好之后呢,的确是给他这个一家带来了平安。那么,益将的父亲呢,也在这个楼里面,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

经过岁月的冲刷,“奉父楼”早已荡然无存。可是“奉父楼”的楼名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如今,人们走近碉楼就会看到,除了极个别的“无字楼”之外,开平碉楼的上部普遍都有匾额,匾额的正中则书写着碉楼的名字。

张国雄考察之后惊奇地发现,开平碉楼不但在造型上形态各异,碉楼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呢?

张国雄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在家乡建碉楼成为时尚,相互比美的风气盛行。一些人通过建碉楼展示财富、显示自我的同时,也借助楼名来显露一手。于是,开平碉楼的楼名便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了。

上千个碉楼的名字,有的庄重,有的诙谐,有的高雅,有的平俗,有的浅显,有的深奥,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经过探索,张国雄找到了开平碉楼命名的一些规律。

张国雄认为,开平碉楼第一种命名方式,是巧用数字。

开平塘口镇新魁里村村口耸立着的这座碉楼,名字叫“一枝楼”。

据说之所以给它起这个大号。是由于它身高六层,雄伟挺拔。在附近一带鹤立鸡群,蕴涵着“一枝独秀”之意。

在中国传统的星象崇拜中,有三位星官格外被人们看中,他们是能赐予福气好运的福星、负责加官进爵的禄星,和给人健康长寿的寿星。他们被合称为福禄寿三星。

石滩村的黄柱父子三人,把共同出资兴建的碉楼取名为“三星楼”。

据说,碉楼建好后,为了楼名的事,父子三人曾经争得面红耳赤。最终,选中了“三星楼”这个名字。楼名告诉人们,他们父子三人不但是这座碉楼的拥有者,同时还隐含着他们自诩为福、禄、寿三星之意。

“三顾楼”是一座“更楼”,也是用数字作楼名的碉楼。由百合镇松蓢村村民于1914年集资建造。

这个楼名很容易使人想起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于是,有人根据楼名推测:当时开平社会治安混乱,土匪猖獗,经常打家劫舍。深受其害的民众渴望有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前来开平坐镇治理,于是就有了“三顾楼”的楼名。

经过调查了解,“三顾楼”与“三顾茅庐”毫无关系。村民给它取这个名字的真正用意是:希望碉楼上的值勤人员,频频环顾左右,切实履行职责,不给土匪盗贼可乘之机,保一方平安。

1925年,赤坎镇虾村旅居加拿大的华侨关华德、关国安、关定俊、关国涛出资在家乡建造了一座碉楼。因为是四位有钱的富豪所建,所以取名 “四豪楼”。

此外,巧用数字作楼名的碉楼还有三多楼、六角楼、九畴楼、万成楼等等。

张国雄发现,开平碉楼第二种命名方式,是以村庄的名字或碉楼所处的位置来命名。

位于潭江岸边的这座碉楼,由赤坎镇腾蛟村海外乡亲和村民出资所建,由于它地处腾蛟村的南面,因而取名为“南楼”。

开平碉楼第三种命名方式,是用楼主人的名字或者楼主人的号来命名。

关其鋆,号崇镜。开平赤坎镇田心村人。

1924年,他用自己号中的“镜”字加上一个庐字,为自家的碉楼和洋楼都起名为“镜庐”。

“骏庐”的主人姓关名崇骏。他也是用名字中的“骏”字加上一个“庐”字,给自己的楼房起的名。

以碉楼主人的名字来命名可以体现自我和自信,所以用这种方式起名的碉楼在开平并不少见。然而,在命名的过程中,颇有意思的是 “瑞石楼”了。

“瑞石楼”的楼主姓黄名璧秀,字瑞石。

据说,黄璧秀年轻时在家乡并不富有,后来他和两个儿子去到香港经营药材、开设钱庄,才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

黄璧秀在香港经商,他的父母和妻子却在家乡居住。

为了家人的安全,黄璧秀投入三万多港币,于1922年在家乡建造碉楼。

经过三年施工,这座高九层,占地九十二平方米,有“开平第一楼”之称的碉楼竣工了

据说,碉楼竣工前,黄璧秀请广州六榕寺主持铁禅,到他的家乡蚬冈镇锦江里村一游,并题写楼名。

铁禅是岭南近代史上的著名僧人。其书法在民国时期名噪一时。

性格豪爽的铁禅喜欢结交朋友,常常以字画赠人。因此,当时广州、香港的不少店铺,都悬挂有他写的招牌。

黄璧秀是如何与铁禅相识的呢?据黄璧秀的后人介绍,在香港经商的黄璧秀好做善事,曾捐给六榕寺不少香火钱。一来二往,他就和主持铁禅成了朋友。

漫步在乡间,当铁禅问到即将建好的碉楼叫什么名字时,黄璧秀回答:我的字叫“瑞石”。瑞石,指美玉,同时还含有吉祥、坚硬之意。我的两个儿子认为,用这两个字来做楼名,非常合适。我考虑再三,觉得就用“瑞石”来给碉楼命名吧。

铁禅对黄璧秀的说法深表赞同,于是他欣然命笔,写下了“瑞石楼”三个大字。

没有想到,黄璧秀用自己的字作楼名的事,却招来了他父亲黄贻桂的强烈不满。

据说,在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黄贻桂找来黄璧秀,开始了父子之间的一场对话。

黄贻桂怒气冲冲地质问道:“我是你的父亲,你为什么不用我的名字给碉楼命名呢?你这样做就是目无长辈,不忠不孝!”

黄璧秀心平气和地回答:“老人家息怒,我原先是打算用你的名给碉楼命名的。可是,我的两个儿子不同意。要知道,盖这座碉楼,不是我一个人的钱,他俩也拿出了不少港币,他们坚持要用我的名字来给碉楼命名,我也没办法啊。”

尽管黄贻桂暴跳如雷,但听了黄璧秀的这番解释,他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就这样,黄璧秀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自己赢得了碉楼的冠名权。

开平碉楼的第四种命名方式,是用美好的愿望来做楼名。

众所周知,开平碉楼的兴起,主要源于治安状况的混乱。因此,祈求社会安宁,是华侨和侨乡民众的迫切愿望。

表现在碉楼的名字上,就出现了捷安楼、永安楼、荣安别墅、安庐、振安楼、居安楼等等。

据开平碉楼办公室统计,在一千八百多座碉楼里,有“安”字的楼名二百二十五座,占开平碉楼总数的百分之十四。

表达楼主美好愿望的楼名,除了带“安”字的以外,还有“日升楼”。

1926年,在赤水墟开钱庄的司徒昌伦,在家乡大同村附近建造了用于家人居住的碉楼“日升楼”。

他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

带着这个问题,2006年11月,梅伟强风尘仆仆地来到大同村,找到村民了解楼名的情况。终于,他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在1926年这一年,在家乡开钱庄的司徒昌伦和在香港开当铺的司徒达佑,相约选择风水好的地段建造碉楼。

经过一番认真地考察,他俩选中了一块儿地方。

为了保险起见,他俩请来了风水先生,到他们选中的地方去实地勘察。

经过一番测算,风水先生告诉他们:此地山清水秀,聚集着‘龙气’,不过,这条龙已经沉睡了很久,需要把它唤醒,才能引来福祉。

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司徒昌伦建造了一座外形酷似铜钟的碉楼,取名为“日升楼”,而司徒达佑则建起一座貌似大鼓、起名为“翼云楼”的碉楼。

以美好愿望命名的碉楼还有许多。其中“国兴”碉楼最为典型。

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华侨在国外倍受屈辱。

美国在开拓西部初期,华工在那里“淘金”和修铁路。19世纪70年代,当金矿枯竭和美国太平洋铁路完工之后,华工被认为是多余的人。

1873年,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的美国,把中国移民当成替罪羊和出气筒。一些政客和种族主义分子大肆煽动反华情绪。

美国的一些新闻媒体也趁火打劫、散布歪曲、丑化华人形象的信息和漫画,推波助澜。

1882年,美国颁布了《排华法案》,一些国家也先后效仿。

随后,美国对华侨的迫害开始升级。针对华工的暴乱不断出现。

1885年9月2日,美国怀俄明州的石泉矿场发生了二十八名华工被杀害的事件。

尽管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美国国会最终赔偿华工十五万美元的损失,但令人愤怒的是,谋杀华工的白人最后都逍遥法外。

惨痛的事件,使华侨悟出了“只有祖国兴旺发达,华人才能受到公平对待”的道理。

于是,1918年,当开平塘口镇四九村的这座碉楼建成后,投资建楼的华侨为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国兴”,强烈地表达了海外游子强国的梦想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在碉楼的命名上,碉楼的主人就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命名方式也多种多样。

学者们认为,有些楼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体现了华侨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皇帝被赶下台,孙中山在武汉建立了共和制的民国政府。祖国的变化,给海外游子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希望。

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这一伟大事件和孙中山先生,塘口镇庆民里的谢永珩,把自家的碉楼改名为“中山楼”。

就在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吴淀海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淀海楼”中,高兴地写下了“民权宝贵,国体光荣”的对联,然后请人镌刻在碉楼门口的两边。

随后,塘口镇的叶启焕,也在自家的碉楼门口,写上了“民歌盛世,国际太平”的对子。

专家考证,有些楼名,是楼主人“借名寄意”,抒发情怀,表达心境。

位于百合镇齐塘乡的“雁平楼”,坐北朝南,楼高五层,占地面积一百二十平方米。

“雁平楼”的楼主是加拿大华侨黄沾春,他给这座并不算高大的碉楼取名为“雁平楼”,原因何在呢?

原来,当时这座碉楼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富有想象力的黄沾春,觉得自己盖的碉楼虽然只有五层,却足以和天空中飞过的大雁一比高低,所以就给它取名为“雁平楼”。

而有些碉楼的主人,则借着楼名排解个人的惆怅。

“云幻楼”楼主方文娴饱读诗书,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据说,小时候的他志向远大,发誓长大后要成就一番济世利民的大事业。

可是,成年之后方文娴才发现,他的满腹经纶和理想,在旧中国竟然没有用武之地。无可奈何之中,他背井离乡到东南亚谋生。

据说,在国外,方文娴办过橡胶园、经营过餐饮业。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条生财之道。

民国初年,腰缠万贯的方文娴经常返乡,并多次劝说结发妻子关凤娣一起出国生活。但每一次都被婉言拒绝。

在劝说无望的情况下,方文娴投资建了祖屋,并且为留在家乡的儿子们盖了漂亮的房子。

方家的富有,自然招惹的土匪常常光顾。

每当有土匪前来抢掠的消息,方文娴不得不背着自己的小脚老婆、带着孩子们慌慌张张地跑到附近村庄的碉楼里去躲避。

次数一多,方文娴不堪其苦,感到光靠逃跑躲避土匪不是办法。于是,1921年,他仿效其他华侨,在家乡自力村建造供自己家人居住的碉楼。

碉楼竣工了,走进碉楼的方文娴却顿生感慨:国家动荡,时局纷乱,家乡匪盗横行,而自己却无力回天,只能躲进碉楼仰天长叹。

感叹之余,他给碉楼起了一个玄妙莫测的名字“云幻楼”。

在“云幻楼”楼楼顶门口上方,方文娴写下横批“只谈风月”。此后,他又亲自拟定了门口两侧的对联:

上联是:云龙风虎际会常怀,怎奈壮志莫酬,只赢得湖海生涯,空山岁月。

下联为:幻影昙花身世如梦,何妨豪情自放,无负此阳春烟景,大块文章。

有人说:这幅对联,隐含着生逢乱世的近代文人,令人心碎的感叹与悲哀,道出了方文娴发自内心的无奈和失意。

开平市文联主席李日明,同时兼任碉楼办公室副主任职务。他对碉楼的楼名和对联颇有研究。

他认为,有些碉楼的名字,反映出楼主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玄机。

有一天,李日明来到塘口镇强亚庙东里村,当走到一个姓方的华侨于1915年建造的三层居楼跟前时,不由地吃了一惊,因为他看见匾额里的楼名居然是“危庐”二字。

带着疑问,李日明踏破铁鞋,找到了居住在开平市区里的,楼主人的孙媳妇,没想到这位七十八岁的老人,还记得当年危庐的主人解释楼名的事情。

碉楼办公室副主任李日明:“大姐她出语惊人,她说当时有人也说我的老爷,你为什么这么好的楼,命一个名叫危庐啊,当时我的老爷就说了一句话,我还记得很清楚,这个危庐啊,你们不懂,是好的意思,不是危险的意思,啊?原来危有个好的意思吗?”

回到办公室,李日明打开《康熙字典》,在“危”的条目中见到这样的文字:危,二十八宿之一。同时,“危”还代表明月,有清净淡雅之意。

此时,李日明才领悟了危庐的真正含义。

专家考证,有的楼名,则表明了楼主人的追求和向往。

“兰亭别墅”,位于塘口镇永安里。

兰亭这两个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东晋永和九年,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和众多的诗人才子,聚集在浙江绍兴一个叫兰亭的地方,饮酒作诗的千古佳话。

于是,有人推测,碉楼兰亭别墅的主人,也一定是一个富有才情、舞文弄墨的读书人。

可是,真实的情况却出人意料,据碉楼的后人余沃旋介绍,他的父亲、“兰亭别墅”的主人余桃均是从来没有进过学堂的人。

1917年,靠着在古巴开洗衣店挣来的辛苦钱,余桃均和另外两个在国外谋生的同乡共同出资建造了这座碉楼。

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为什么给碉楼起了这么一个儒雅的名字呢?

有人认为,这个楼名,是华侨推崇、模仿士人品位的体现。

士,是对知识分子的通称。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支配的旧中国,把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名列前茅,而“商”则排名最后。

对一些早期出国创业的华侨来说,虽然通过艰苦的劳作,在经济上变得富有,有的成了商人。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仍然觉得自己远远不能与那些饱读诗书的“士”相比。

于是,文人士大夫的品位便成为他们的追求,反映在碉楼的楼名上,就出现了“兰亭”二字。

学者们认为,碉楼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艺术,还在于它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魅力。

碉楼的名字、对联的内涵和碉楼主人的故事,一起构成了碉楼特有的文化景观。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