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

【开平碉楼】侨乡多碉楼,风雨去洗礼(二)

浏览次数:1771      日期:2010-08-31

[健康平安网]光宗耀祖,落叶归根,传宗接代的传统和意识,促使海外华侨返回家乡建房、买地、娶媳妇。

装满财物的金山箱、富裕滋润的生活、漂亮宽敞的房间,让土匪和盗贼垂涎三尺、使他们把贪婪的目光瞄向了华侨和侨眷。

解放前,开平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华侨关崇阙在美国劳碌了大半生之后,带着金山箱返回家乡。回乡之前,他已经投资建了一座取名为“崇阙楼”的别墅式民居,准备安度晚年。

然而,回乡不久,猖獗的土匪就把他的梦想打得粉碎。

一天夜里十点钟,正在家里悠然自得、闭目养神的关崇阙,做梦都没有想到灾难正向自己降临。

这天晚上,一群土匪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地靠近了“崇阙楼”。

外面传来的嘈杂的脚步声,把躺在摇椅上、快要进入梦乡关崇阙惊醒。发现情况异常的他,立即跑到卧室里,去拿放在枕头下的手枪,准备进行抵抗。

早就知道关崇阙备有手枪的土匪们,也一时不敢贸然靠近楼房,他们抱来稻草,点起火把,在远处大声恐吓,扬言把关崇阙烧死在“崇阙楼”里。

关崇阙决定开枪自卫,当他透过二楼的门缝瞄准土匪,扣动扳机时,手枪却没有发出声响,原来子弹受了潮。

听不见枪响的土匪们,胆子顿时壮了起来,他们丢掉火把,冲到大门前面,开始砸门。

面对杀人成性的土匪,关崇阙觉得还是保命要紧,他丢掉手枪,迅速跑下一楼,打开禁闭的后门,慌慌张张地逃命去了。

土匪们很快就从敞开的后门进入楼内,开始在“崇阙楼”里进行抢劫。金山箱里的美钞、港币和金银首饰、连同那支丢在楼里面的手枪,都成了土匪的囊中之物。

遭土匪洗劫后的关崇阙,生活陷入了困境。不久,他卖掉了楼房,再次告别乡里,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面对土匪的频繁绑架和抢劫,哪一种才是安全有效的防范办法呢?人们在苦苦寻觅着。

一个发生在开平的偶然事件,使人们眼前豁然一亮,茅塞顿开。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呢?

根据《开平县志》记载:1922年12月的一个下午,几十名土匪化装成赶集的农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开平的古镇——赤坎。

当黑夜降临,土匪们开始了密谋已久的行动。他们在夜幕掩护下,突然闯进位于赤坎镇的开平县立中学,绑架了校长和二十多名师生。

土匪们企图将这些师生作为 “绑票”,勒索钱财。

这伙土匪来自开平的土塘。土匪从赤坎镇返回土塘的匪巢,必须经过英村。

英村是一个华侨和侨眷聚居的村落。

为了保护村里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旅居美国的华侨关宏裔,于1921年,在英村建起了一座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碉楼——宏裔楼。

宏裔楼的楼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像一个勇士守卫在英村的村口。

当年,宏裔楼里还有从外国进口的发电机、探照灯、警报器和一些枪支弹药,并有联防队员站岗放哨。

土匪们对被绑架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一番威吓之后,就押着作为“绑票”的师生,向土塘老巢走去。

就在土匪押着师生们,经过英村宏裔楼的时候,被正在值勤的哨兵发现了动静。

紧接着,宏裔楼上的联防队员,又使劲敲响了报警的铜锣,摇响了警报器,并朝土匪开枪射击。

在闻讯赶来的村民和联防队员的围追堵截下,四面楚歌中的土匪慌忙扔下“绑票”,狼狈逃窜。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土匪,原来是想通过绑肉票来勒取钱财,结果没有想到,成了以英村为首的,周遍村落的村民的,一个围剿的对象,所以这一次土匪等于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据《开平县志》记载:在这次行动中,开平中学校长和二十多名师生获救。一个叫谭钦的土匪头目和十一名匪徒束手就擒。

后来,这些土匪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人心大快。

“宏裔楼”击败土匪、解救师生的消息不翼而飞,在华侨中产生巨大反响。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饱受匪盗之害的华侨们,掀起建造碉楼的热潮

那么,开平碉楼都是由哪些人设计的呢?

有的学者认为,在开平一千八百三十三座碉楼里面,有的是出自外国人的手笔。理由是,投资建造碉楼的华侨,长期生活在国外,有的人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他们决定回家乡建碉楼的时候,很可能请所在国家的建筑设计师,为自己设计出满意的碉楼图纸。

张国雄就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近几年,几乎每打开一座尘封的碉楼,得到消息的他都会赶到现场。

他带着期待的目光,小心翼翼地去清理碉楼里的每一件物品。但是,他所盼望看到的、由外国建筑设计师绘制的碉楼图纸却一直渺无踪影。

不过,张国雄并不灰心。

张国雄推测,在开平的某座碉楼的某一个角落里,或许就保存有外国设计师设计的图纸,只不过目前还没有被人们发现而已。

张国雄坚信,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和一座座碉楼不断被打开。总有一天,这些由外国人设计的图纸就会大白于天下。

除了聘请外国设计师之外,还有别的设计途径吗?

梅伟强认为:有的开平碉楼,是参考了外国建筑明信片的式样而来。

梅伟强所说的,是这套早年由华侨寄回家乡的,印有葡萄牙著名古建筑的明信片。

明信片中那座建于16世纪,名字叫做“贝伦塔”的碉楼格外引人注目。它会给那些从来没有走出过国门的乡村工匠,怎样的启迪和灵感呢?

学者们认为,大部分开平碉楼是当地设计师的作品。在当地设计师队伍里,除了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之外,还有许多土生土长的“泥水匠”。

“泥水匠”,是开平百姓对从事建筑业的乡村工匠的称呼。

当年,开平赤坎镇两堡村的余彬礼,就是泥水匠中的佼佼者。

余彬礼的生意曾经盛极一时,有时候十几个工地同时开工,雇工最多时达到两百多人。

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因为他爷爷做这种碉楼的时候,不仅在赤坎做,在开平其他地方做,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泥水匠,甚至做到了我们台山的白沙,他最多的时候,这个余卓焕说,他爷爷最多的时候,有十七个工地同时开工,所以他爷爷到处来转。”

余彬礼的生意为什么这么火暴呢?原来,他不仅是一个只会盖楼房的乡村工匠,还是一个很有天赋的设计师。他能根据主人的想法,很快地拿出令人满意的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中,还能按照楼主的要求随时修改。

为了显得与众不同,余彬礼设计、建造的碉楼和“庐”,都别出心裁地在楼的顶部,做有像台灯灯罩一样的装饰物,寄托他的美好愿望。

由于碉楼的大规模兴建,像余彬礼这样的乡村建筑工匠,当时在开平一定还有不少。

张国雄认为,恰恰是一批像余彬礼这样从未走出过国门的泥水匠,在设计建造碉楼时,可以随心所欲,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特殊类型。

这种建筑之所以它不中不西,亦土亦洋,或者有人说不三不四,它恰恰这样一种建筑特点,是代表中国农民,中国的乡村,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对西方文化的一种认识,和对中国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一种坚守,把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了,那么这样的建筑价值,在中国近代史上它好像是另外一种类型,而恰恰是我们的专业的建筑学家们,搞建筑史的专家们,以前比较忽视的一种类型。

1967年,六十八岁的余彬礼离开了人世。

子承父业,后来,余彬礼的儿子余荣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搞了一辈子的建筑。

余彬礼的四个孙子,也都是清一色的“泥水匠”

让余彬礼生前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孙子当中,已经有人走出国门,开始在大洋彼岸一显身手了。

在开平,参与碉楼设计和建造的,不仅仅有像余彬礼这样的泥水匠,还有来自广州等地的设计师和专业建筑人员。

资料表明,有些碉楼的楼主,就是碉楼的设计者。另外,有的碉楼设计,则是楼主的亲戚。

“瑞石楼”楼高九层,素有开平第一楼之称。楼主黄璧秀有一个侄子,名叫黄滋兰。黄滋兰很有才华,喜爱绘画,尤其擅长建筑素描。

据瑞石楼楼主的后人介绍:黄滋兰受黄璧秀之托,挑起了设计瑞石楼的重担。他按照黄璧秀的要求,先画好了瑞石楼的大体轮廓,得到黄璧秀的肯定后开工建造,在施工的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改,最后,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那么,建造一座碉楼需要花费多少钱呢?

从黄璧秀的重孙黄耀骥那里得知,建成瑞石楼用了三万元港币。

建于1925年的“天禄楼”,耗资一万两千个银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银圆约折合今天的人民币四十元。那么,建造“天禄楼”的造价,相当于现在的四十八万元人民币。

1923年动工兴建的“雁平楼”花费双毫银三万元。

双毫银是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自行铸造、使用的货币。经过换算,三万双毫银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四万元人民币。

建一座碉楼,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在人们的眼里,碉楼的主人都是腰缠万贯的富裕户,难怪他们会成为土匪和盗贼眼中的肥肉。

那么,这些耗费了大量金钱建造的碉楼,又分多少种类呢?

张国雄在他写作的《开平碉楼》一书中认为,从使用功能上看,开平的一千八百多座碉楼,可以分为更楼、众人楼和居楼三类。

“更楼”的主要功能是预警。它往往建在村外的山冈上、河流边、大道旁和田野间。通常由相邻的几个村落出于联防的需要合资建造。

更楼上值勤的人员,也由出资建造碉楼的村子轮流派出。村子还制定了条例对他们进行规范。

由多户人家或全村集资建造的碉楼叫众人楼,出钱的人在楼里都有房间。楼层和房间的分配方法,可以从“天禄楼”窥见一斑。

天禄楼,位于开平百合镇马降龙村,是由二十九户村民集资兴建的众人楼。

天禄楼一共有七层,梅伟强从村民那里了解到,第六层为公共场所,供在楼里过夜的人娱乐消遣所用,第七层是军械库的所在地和值勤人员的哨位。

除了这两层以外,一至五层是二十九户集资建楼的村民的房间。不同的楼层房价也不一样。

其中一层和五层每间的房价为银元四百块;二层和四层每间五百,三层每间需要六百块银元。

如果一时筹不够房钱,则有变通的方法。

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恐怕个别的,有困难的,你可以向人家来预借,实在不行,还可以以工来代钱,用劳力。比如有一户叫黄松长的,家里一下子筹不到那个钱数,他说我出劳力吧,我来用这个我的劳力,来支付我不足的部分,所以他只交了二百一十块钱。他也在那里,拿了一个钱数比较少的房间。”

当年,距离天禄楼东面三公里处,就是出了名的土匪窝。为了防止土匪绑架,每当人们吃过晚饭,集资建楼人家的男丁,就陆续来到天禄楼过夜。而老人、妇女和女孩仍然住在家里。这是什么原因呢?

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老人不值钱了,你拉了我也没什么用,女的呢,在那个社会里面,在封建社会里面呢,是重男轻女的,男丁是一家的这个接代传宗的,一根根,一根苗,如果,是断了男性的话,你这个家族就等于是断子绝孙了,所以男丁呢,这土匪来,一定要抓男丁。”

那时候,在天禄楼一层拥有房间的黄明昭,同时还兼任碉楼里的值班员,每天晚上十点钟,他会准时发出这样地询问:

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一到十点钟的时候呢,他就肯定要问话,从下到上那么喊话,到‘齐了未’?到齐了没有啊?然后就(听见)一层一层的,就说了,我们这一层‘到齐了’,就是我们这一层到齐了,听到从一楼到五楼,都听到说‘到齐了’,就是说全部到齐了。然后他就把这个天禄楼的铁门一关。”

直到了第二天早上天色大亮之后,黄明昭才打开大门上的铁锁,放众人回家。   因为天禄楼里只住男性,久而久之,它被人们戏称为“男子汉公寓”。

因为害怕土匪而每天到众人楼里躲避,实在是不堪其忧。

到了民国初期,有钱的华侨就投资建造自家居住的碉楼——居楼。

与众人楼比较,居楼的房间宽大、卧室、会客厅、书房、厨房、卫生间等功能齐全。楼主一家老小就在里面生活。

居楼里的人家,往往会购买枪支弹药,以防备土匪和盗贼袭扰。

那么,开平的一千八百多座碉楼,都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

开平碉楼办公室普查结果显示,从使用材料上看,开平碉楼有石楼、夯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楼四大类。

作为防御土匪而建造的碉楼,不论用什么材料建成,都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碉楼的上部建有“燕子窝”。

燕子窝,是开平民众对碉楼上的防御性岗亭的称呼,尽管它的造型不尽相同,但目的只有一个:打击土匪,保护自己。

走进燕子窝,人们会发现它的四面墙壁和地面上,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射击孔。

一旦土匪来临,碉楼里的人就可以居高临下,运用燕子窝不同朝向的射击孔所形成的交叉火力,攻击前来抢掠的匪徒。

除了燕子窝之外,有的碉楼上部各层的墙壁上,也开有射击孔,这样就增加了楼内的反击点。

开平碉楼的另一个共同现象,就是它的窗户要比其他民居的小得多。窗户内还装有铁栅栏和窗扇,外部有钢板做的窗门。

碉楼的大门,都用厚重的进口钢板做成。

一旦关上窗户和大门,碉楼就成了封闭的“保险柜”,即使枪炮也无法穿透。

那么,当耗费巨资的碉楼建成之后,预防匪患的实际效果又是如何呢?对此,人们可以在“日升楼”找到答案。

“日升楼”位于开平赤水镇大同村。大同村的大部分人家,旅居美国和加拿大。

当时,赤水镇一带土匪横行,经常打家劫舍。大同村里居住的二三十户富裕的美国、加拿大侨眷,便成了他们瞄准的目标。

为了防范土匪,1926年,在开平赤水墟开钱庄的司徒昌伦和在香港做生意的司徒达佑在家乡大同村旁边,分别建了供家人居住的碉楼“日升楼”和“翼云楼”

两座碉楼落成后不久,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一天夜晚的三更时分,十多个土匪偷偷摸摸地来到了大同村。

在“线人”点燃的香火引导下,匪徒们很快找到了他们预先谋划好的那户富有的华侨人家,开始撬门,准备进屋抢劫。

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那家人)就知道肯定是土匪来了,所以说就很急,马上就在屋里收拾自己那些比较贵重的东西,要把它藏起来,藏起来。同时发出这个呼叫声,有贼了,有贼了,这么一传十,十传百,那么村里周围的这些邻居就听到之后,也就传了,贼啊贼啊,贼来了,贼来了。”

村民们惊恐的呼喊声,传到了“日升楼”,司徒昌伦的妻子马上和儿媳妇一起敲锣报警。

日升楼传出的警报声,划破了夜空。顿时,附近村庄的村民也敲锣传递土匪抢劫的消息。

大同村周围村庄的联防队员们听到报警声后,也都拿起枪支迅速地向大同村赶来。

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土匪)这个声音觉得不对了,就(是)给他们发现了,所以那个头子呢,就马上发出信号说:‘风来了’,就告诉这个土匪,这个我们的目标给暴露了,就快撤。”

当逃跑的土匪们经过“日升楼”的时候,司徒昌伦的儿子司徒厚德,在碉楼上瞄准了一个匪徒,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这名土匪应声倒地。

在碉楼面前,土匪损兵折将,无功而返,甚至再也不敢前往光顾。

从此,附近的土匪再也没有到过大同村。大同村的村民真正过上了“天下大同”的生活。

碉楼的大量兴建,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上了比较安稳的日子。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