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

【福建客家土楼】大山里的建筑奇葩(一)

浏览次数:2167      日期:2010-08-31

[健康平安网]2008年7月6日,当地时间下午6时30分,北京时间7月7日早上六点半,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振成楼在内、位于永定、南靖、华安三个县的四十六座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会议上,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获得通过的原因是: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建筑的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振成楼楼主林日耕,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不过,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阿耕。

对于阿耕来讲,2008年的7月7日,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那天清晨,还在睡梦中的他,被一个定居在加拿大亲戚的越洋电话“吵醒”,听完了内容,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很多专家都来评价,称土楼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所以我们很有信心说一定要成功。但是总是担心,会不会成功啊。

这是继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入选世界遗产后,中国南方又一处打动世界的民居生态样本。

清朝末年,阿耕的爷爷林仁山靠做烟刀生意发家,成为永定的首富。

位于洪坑村中的福裕楼、振成楼都是林氏家族所建造。

其中,坐落在村口的振成楼最为年轻,它于1912年破土,历时五年竣工,占地五千多平方米。由阿耕的伯父林逊之邀请叔伯兄弟集资所建。

建成后的振成楼,成为永定众多圆形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人称“土楼王子”。

1985年,它的模型作为中国古建筑代表,亮相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轰动一时。

就在申遗成功的当天,阿耕接到通知:县政府决定在振成楼的前面,举行庆祝土楼成为世界遗产的活动。

7月10日,隆重的庆祝活动开始了,满怀喜悦的人们冒着细雨载歌载舞,祝愿古老的土楼再一次焕发青春,欢庆这一世界上的建筑奇葩锦上添花。

那一天,五十八岁的阿耕格外兴奋,他在振成楼住了几十年,头一次遇到这样的盛大演出。

阿耕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培育出四十多名大学生的振成楼里,数他的学历最低,只有小学毕业。

用阿耕自己的话来说,土楼没有出名之前,他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日日耕田。尽管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但还是过着清贫的日子。

那时候,拥有两百多个房间的振成楼,只有他夫妇俩和另外三户人家共同守护着。

时光流逝,到了改革开放的1984 年之后,不时有游客前来探访振成楼。

阿耕认为,土楼的知名度能够提高,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之外,还与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相关。

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一天,美国的侦察卫星又一次发射升空。

不久,一份绝密情报放在了美国总统里根面前:在中国闽西南永定和南靖地域内,侦察卫星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蘑菇状建筑。

冷战时期过度敏感的神经,让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把这些深藏在大山里的奇特建筑,与中国神秘的核力量划上了等号。因此,他高度紧张。

但调查的结果是:那些漫山遍野的神奇建筑,根本不是什么核设施,而是中国客家人的古老民居——土楼。远在第一枚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起之前,它就在这片山坳里屹立了数个世纪。

不过,曾在台湾军方任职的永定籍人士范京琳,199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这件事作了修正。

他认为,事情发生在尼克松执政的1969年至1974年之间,而不是里根当总统的20世纪80年代。

范京琳写道:为了弄明白中国闽西南山区的所谓“核设施”问题,尼克松曾派副总统阿格纽,于1970年两次秘密访问台湾,请求帮助调查。

接受了这个任务、熟悉故乡情况的范京琳,迅速将土楼的照片和相关资料上报。最终,美国人的疑虑得到彻底澄清。

可阿耕一直以为,是美国人给永定土楼做了一个大广告,随着这个故事的传播,土楼的名气越来越大。

1995年,永定县政府意识到土楼潜在的巨大价值,举办了第一届土楼文化节,之后,游客与日俱增。

阿耕的日子也随之红火了起来,他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和前人留下的土楼,使他摆脱了贫困步入小康。

如今,成了大忙人的阿耕,每天早晨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振成楼厚重的大门,准备迎接八方游客。

然后,他再依次打开大门对面的雕花屏风。而在从前,这些屏风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员来造访时才开启。

吃过早饭,过去一向不修边幅的阿耕,开始认真着装打扮。他认为,清洁整齐的着装,不仅对自己,也是对游客的尊重。因此,他愿意把一些时间花在这方面。

然后,他佩带好扩音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阿耕用他的热情和生动诙谐、又带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地向游客介绍振成楼的历史和人文掌故,赢得人们的欢迎和信赖。

阿耕在振成楼里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联合国官员、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数不清的游客。

神奇的土楼,也把阿耕这位山村农民塑造成了当地的大名人。

土楼申遗成功,使尝到甜头的阿耕看到了灿烂的前景,他更加来了劲头。

福建土楼成为世界遗产,同林日耕一样激动的,还有永定县申遗办公室主任郑新彩。

2008年7月7日的情景,他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焦急等待消息的郑新彩实在忍不住了,他给在加拿大世界遗产大会现场的永定县县长拨通了电话。

郑新彩回忆道:县长说还没有,没有那么快,这个时间推迟了,那我们就一直在等。一直跟县长打短信,就是催呀。我说县长,你叫他快一点吧。我请他吃饭。县长在短信上也表示哈哈大笑。说明我们都等不及了。

7月7日清晨六点多钟,他接到了土楼申遗成功的喜讯。

早在1998年5月,永定县成立了土楼申遗机构。经过十年漫长的申遗之路,终于如愿以偿。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郑新彩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但是,郑新彩更感激当地的群众。

在他的记忆中,保存着许多在申遗过程中拆迁的往事。

同不少人家一样,阿耕花了近二十万元、在振成楼对面盖起的、那座专门做旅游生意的两层楼房,也在拆迁的范围之内。

经过一番认真思索,阿耕做通了自己的思想工作,他从申遗大局出发,忍痛割爱,在湖坑镇第一个拆掉了自己的楼房。

一对就要结婚的青年人,也毅然拆掉了他们已经装修好了的新房,并为此推迟了婚期。

土楼,通常指以生土墙和木构架共同承重,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围合式聚族而居、两层以上的民居建筑。

几年来,郑新彩带领他的团队,几乎走遍永定二千二百二十三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每一个村落,进行普查。

而在此之前,有人估计,永定县的土楼大约只有几千座。

有的学者推测:永定土楼在唐代晚期和南宋初期开始萌芽,明末清初以后走向成熟,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朝为鼎盛阶段。

在永定,列入世界遗产的、最古老的土楼之一是位于高头乡的五云楼。五云楼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已有四百四十多岁“高龄”。

因为年代久远,有人用玩笑的口吻说道:土楼居民很可能说的是明朝国语,可以跟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对话。

最年轻的土楼是初溪土楼群中的善庆楼,它才三十岁,刚到而立之年。 迄今为止,在永定,所知道最小的土楼是建造于一百年前的如升楼。

如升楼院内直径仅为五点二米,高三层,只有十六个开间,空间狭窄、小巧玲珑。从外观上看,酷似量米用的升,因此,它的名字也就叫做如升楼。而许多游客则把它称之为“袖珍土楼”。

对于年轻的文物工作者来说,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进行的普查工作,不仅使他们了解到土楼的历史、数量、分布和建造年代,还听到了许多与土楼相关的传奇故事。

1929年10月上旬,一个叫“杨先生”的中年人,住进了永定县合溪乡石塘村的师俭楼。

杨先生在师俭楼的这间屋子里养病、写东西,灯光彻夜不灭。

屋子的对面是一个小门,乡亲们回忆,杨先生常常一个人坐在门口的石板上阅读报纸,并遥望着远方思索问题。

但是,时间不长,杨先生就坐着担架离开了这里。

二十年后的十月一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天成立了。”

乡亲们介绍,获得解放的师俭楼居民也怀着崇敬的心情,挂起了领袖画像。

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曾经住在这里的杨先生,就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为此,永定县人民政府,在师俭楼的大门上方,庄重地挂上了“毛泽东同志旧居”的牌子。

中国永定土楼群,

举世无双天下闻,

山环水绕呈锦绣,

冬暖夏凉更宜人。

这是2008年7月7日,听到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喜讯后,荣获“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称号的李天生,即兴创作的一首山歌。

李天生也是在土楼出生的人,今年八十岁,而他唱山歌的历史,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

十三岁学艺的李天生会唱几千首客家山歌,被当地群众誉为“山歌王”。

李天生荣幸的是,1956年,在福建省民歌选拔赛上获得第一名的他,还到北京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

李天生记得,当时他演唱的山歌是《八月十五看月光》。

土楼申遗成功,使山歌王李天生又找到展示才华的大舞台,他拿起了心爱的竹板,在土楼里用山歌传递着客家文化。

当李天生尽情展示歌喉时,永定土楼文化研究会的江城,正沉浸在土楼对联带来的艺术享受中。

江城认为,如果说土楼是建筑艺苑中一朵奇葩的话,那么,土楼里的那一副副对联,便是附着在奇葩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这些琳琅满目的对子,有的涉及为人处世、和亲睦邻之道;有的宣扬发奋苦读、立身成才的思想;有的教导后代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忠孝两全,光宗耀祖;有的则表达了楼主人寄情山水、飘逸超然的隐士情怀。

让江城目不暇接的是,仅在振成楼里,就有题字、对联二十多副。其中,不乏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墨宝。

阿耕告诉江城,“义行可风”、“承基衍庆”、“里党观型”、“志洁行芳”、“义声载道”等字,由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写。

那么,振成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黎元洪的题字呢?

江城分析,振成楼楼主林逊之,曾担任国民政府众议院议员。他去北京开会时,有机会接近大总统黎元洪,而黎元洪也需要议员的支持。因此,得到他的墨宝也就顺理成章了。

前不久,江城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外国学者,曾开出八千万元高价,想购买承启楼里的一套楠木寿屏,被婉言谢绝。

寿屏出自乾隆十九年,为承启楼建造者江集成的次子江建镛七旬寿辰时,京城里的尚书、太学士们所赠。

位于寿屏正面中间的是《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边分别为《四季图》和《二十四孝图》。

在这件祝寿的屏风上,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共一百八十七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呼之欲出。

屏风背面雕刻的是涂着金粉的祝福文字,以及赠送者的官职和姓名。

寿屏由十二扇楠木板连接而成,面积达十五点零三平方米。

江城了解到,最近,仍然有人来承启楼打楠木寿屏的主意,但都没有如愿。

江城深切地感受到,土楼,是一个文化宝藏和博物馆,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土楼人家的文物保护意识。

从小在土楼里长大的苏志强,对土楼怀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潜心研究这些古老建筑,并撰写过许多文章。

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一天,已成为苏志强最美好的记忆。如今,在他的手机里,还保留着2008年7月7日收到的那条不寻常的信息。

永定客家土楼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苏志强回忆道:早上六点多钟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了,我赶紧拿起来,打开一看,是我的北京的儿子发了一条短信过来。短信上说: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非常高兴,这条短信我至今我都舍不得删掉,我觉得它有纪念意义。

这些年,土楼文化研究会的苏志强为了写作,曾一次次走近土楼。而每一次仰望这些庞然大物时,他就会感受到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进入院内,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楼的四周是用木材分隔成的房间,一道道回廊如同一条条纽带,连接起各家各户。一本所生、血脉相连的亲情得到充分体现。

苏志强发现,不论是哪种造型的土楼,绝大部分以大门和大厅的中点连线作为中轴线,中轴线的两边对称分布着房间和楼梯,给人以有条不紊的秩序感。

那么,住进土楼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在永定,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土楼里生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前几年,经不住儿子儿媳的极力邀请,来到比邻永定的城市——龙岩,住进了宽敞漂亮的现代化楼房。

可是,老人只住了一个晚上就感到腰酸背痛,浑身难受。第二天,又执意搬回了土楼。

苏志强介绍:土楼里面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土楼的土墙非常厚,在空气很潮湿的时候,土墙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干燥的时候,土墙里面又会把水分释放出来。这样一来,土楼里面就显得清爽、舒适、怡人。

土楼还有神奇的抗震功能。

苏志强从《永定县志》中了解到,1918年2月,永定发生七级大地震,位于震区楼顶的瓦片几乎全部震落,田里的泥浆喷起有数丈高。

苏志强介绍说:这次大地震,位于南溪南中村建于1693年的环极楼,楼门的上方裂开了一条大缝,长有三米多,宽大约有二十厘米。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地震过后,由于圆楼土墙的向心力和木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整座土楼安然无恙。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楼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愈来愈强烈的关注。作为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每一个初次见到它的人都震惊不已。

学者们认为:土楼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集人类学、建筑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之大成,在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放异彩。

每当听到人们赞美土楼,阿耕的心里都特别高兴。

最近,一个消息再一次让阿耕感到兴奋:在厦门,有人发现了1913年发行的土楼明信片。

这表明,九十多年以前,这些隐藏在大山里的建筑奇葩,已经被外界所关注。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