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

【江南民居】江南古镇星罗棋布,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

浏览次数:1903      日期:2010-08-31

                                                                               

[健康平安网]倘佯在江南水乡小镇,骑楼式水边小街最值得我们流连往返,观赏小桥流水人家,驻足顾盼船队荡起的阵阵涟漪,甚至可以走下石梯掬水洗濯,波光水影中倒映着花的娇媚,住宅山墙叠垛的轮廓,以及桥孔透出的粼粼波光…… 骑楼临河沿街,行走其间,可避风雨,能遮烈日。有时外沿柱间,设栏杆与横木,又有长凳,有如园林中的廊榭,既可供游人小憩,又可容观赏者凭倚,江南人的智慧和灵巧,于此可见一斑。作为实用的生活场所的江南民居建筑,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骑楼式建筑与水网地区的地理条件是顺其自然的,仿佛是天作之合。水,成为江南民居建筑群艺术构思的一个最突出的要素,整个模式围绕水展开,水与建筑相映成趣。

绿水绕人家的江南民居既是依环境而生,与环境和谐协调,要探索其风格特色,就不能撇开水。人们傍水筑屋,必须考虑到水陆交通的两便,所以往往是前门通巷,后楼临水,每家有自己的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船之用。又因房屋密集,要考虑到防火,因而户与户之间的夹墙都建得很高,成为层见叠出的防火山墙。屋顶铺小青瓦,墒刷成白色,也是与水之碧绿、花之嫣红相映成趣的。黑白分明的建筑,既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的“虚静为体”,也反映了中国工艺美术思想中“绘事后素”的意识,它并非是孤立之物,而是协调体系中之一端。又如院落、天井,也是从采光、通风、避湿等因素的考虑而建筑的。江南水乡民居院落较北方四合院浅,两厢山不造屋,而代之以高围墙,这就是“天井”。天井只起采光和排水的作用。为了通风,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正房的厅堂很宽大,且不设门窗,后院住楼避开潮湿。其格局的成因,无一不与水乃至周遭环境有关。江南水乡民居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的。所谓杆栏式建筑,即以木材栽桩搭架,又以木构件为主体,高架凌空,砖瓦固之的建造形式。

从《平江图》上看,水陆交通两便是苏州古城构建的最大特点。其城内主要街道均作东西或南北走向,相交为十字形或丁字形。城内河道的干线和支渠,四通八达,水上交通网与街道相辅相成。城西南的盘门一带,是古时候水陆交通的枢纽,因周围街市道路与河道迂回曲折,故称“盘门”。盘门设陆路门两道,辟门两扇,中间是瓮城;水门亦设闸门两道,中间有如洲渚。如今古盘门依旧制修葺一新,从坡道登上城门,眺望城外,可见大运河绕城而过,吴门桥飞架河上,气势雄伟壮观。登临纵目之际,我们体味到了当年城市总体构划布局时精审巧妙的构想。因此,离开了水和周遭环境,便难以把握江南水乡建筑的风格。

最能体现江南水乡总体建筑艺术风格的,还要属星罗棋布的江南古镇。这些古镇往往自成一体,虽姿态有异,却都因水而设,水与建筑互相映衬,合则双美,分则亦各擅其美。比较典型的水乡古镇有昆山的千灯镇、周庄镇,吴江的平望镇、盛泽镇、同里镇,吴县的兜福镇、甪直镇,太仓的沙溪镇、浏河镇,常熟的虞山镇、福山镇,吴县的杨湾古街,位于苏州阀门城外到虎丘山前的山塘街,位于洞庭西山的明月湾古村等,都可见“水陆平行,河街相邻”,“挑石为基,建筑飞临水面”的景观。其中昆山的周庄镇更为典型,也更为闻名。周庄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依水成街,小桥流水,人家错落。《周庄镇志》称:“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分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楫。”“井”字型水道上今尚保存有元、明、清所建古桥十余座。其中富安桥桥楼和双桥桥楼蜚声海内外。明代建筑在周庄镇以张厅和迷楼最负盛名。当地有所谓“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之谚,足以概括水乡建筑的独特神韵。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责任编辑:抱抱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