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他山之石

传媒变革与执政党建设

浏览次数:1815      日期:2010-06-15

传媒变革与执政党建设
http://www.jkpa.net/

  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在当今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信息传播方式和新闻表达方式的趋势下,研究新媒体的发展与执政党的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网络化成为时代潮流

  目前,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亦催生了传媒变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传统媒体网络化。传统媒体纷纷与网络接轨,新闻资讯空前丰富,内容传播拓向“地球村”,影响力日益增强。纵观全球有影响力的报纸、电视和广播,无一不涉足网络领域。新闻传播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市场竞争而快速变革,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为例,传统媒体网络化的实践不仅赢得市场和受众,而且成为增强新闻传播实力、影响全球大众新的增长点,其未来不可限量。

  网络媒体主流化。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13.4%。中国网络媒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初始时期、网络内容建设取得突破、网络信息传播个性化发展等多个阶段。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媒体。

  信息资讯网流化。热点新闻资讯不断在网上流动、渗透、演变,像一条条河流绵绵不绝。网络便捷的服务功效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网络实现了人类基本的需求诸如了解资讯、通信、购物、工作、教育、交友、娱乐等,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无孔不入,“网流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网络时代给执政党提出新考题

  给党的意识形态提出“信仰”考题。网络时代,各种观点在这个开放、匿名、互动的平台中交流、交锋、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在社会转型期,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可以预料,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会思潮的发展,网上意识形态、思想观点的争论将会长期存在,并日趋激烈。

  给党和政府公信力提出“信任”考题。互联网一方面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同时也会使一些言行在网上被渲染和放大。网络传播效应将通过个人和个别事件影响到整个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来源广泛、时效性强,很多问题真假难辨,混淆视听。

  给党的干部队伍提出“能力”考题。从实际情况看,每一起轰动的网络事件背后,都有一些素质不能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党员干部。网络时代,究竟怎么样才能当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在强大的网络舆情面前,党员干部的应对能力、承受能力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给党的组织运行提出“管理”考题。网络舆论有两大特点:一是爆炸式地扩散信息。二是极端化地放大民意。如今,传统的话语体系易被边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上靠组织体系、靠宣传工具进行社会动员模式,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上民意汹涌,党的组织管理难度增大。

  给党的新闻宣传提出“引导”考题。近几年,网络热词频现,每个热词背后,都是一个社会热点。事实证明,面对网络信息麻木、迟钝地“躲”,对待网络舆情仅仅采取“堵、删、封”,不顾民意地“拖”……已经和网络时代的要求、人民群众的诉求格格不入,必须直面网络时代给党的新闻宣传提出的“舆论引导”新考题。

  给维护社会稳定提出“安全”考题。网络时代,民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一些社会矛盾有可能借助网络功能凸显、放大、甚至酝酿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同时,境外敌对势力也在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窥视中国,曾有西方媒体叫嚣“要用互联网崩塌中国的长城”。这都提醒我们,对社会稳定时刻不能放松警惕,信息资源也将成为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战略资源。

  在认识上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网络时代,危中有机。应当在认识上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运用互联网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

  让网络成为组织建设的“新堡垒”。网络无疑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我们党怎样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除了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潮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吸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互联网已经成为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制高点,如何占领这一制高点,应该成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实践表明,党组织+互联网=强大的红色网络。网络的优势可以消除时空的阻隔,探索创新党的组织建设的新形式,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沃土。在虚拟社区里,要更好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以现实的力量推动党的组织建设。

  让网络成为党务公开的“新平台”。我们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可以有效推动执政方式的转变,使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网络时代,应当善于顺应信息公开的大势,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不久前,中组部和人民网分四次陆续公布“首次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第一次公布,2小时内,百家网站竞相转载,点击量达130余万人次,网友跟帖超过2.6万条。此次中组部网上“晒”民调结果,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信息公开案例,占据了主动权;注重研究新闻传播规律,加强与网络媒体间的沟通,做到舆论引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时,争取把成功的尝试转化为常态,人民网正在全力筹备,为中组部打造组织工作的网上新闻发布平台。

  让网络成为党群沟通的“新渠道”。几年来,近300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网络已经成为党群沟通、干群沟通的新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吸纳、了解民情民意,化解矛盾和纠纷、采纳合理化建议,体现了党的执政、工作方式的与时俱进。“向省委书记和省长反映问题,以前‘上访’,现在‘上网’。”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人民网为各地各级党政一把手开通了专属留言板。一年来,已有36位书记、省长“现身”地方领导留言板与网友交流沟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已有多个省区制定了专门的网友留言回复常态工作机制,有专门机构负责督办。这种进步,提高的不仅是党群、干群沟通的畅通率,更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网络时代的生动体现。

  让网络成为培养干部的“新课堂”。中央党校在人民网建立了“开放式教学基地”。2008年5月,中央党校省部班学员集体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民对话。作为干部“触网”学习的新探索,这一模式正在其他党校逐步推广。今年3月,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省部班、厅局班学员,都分别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网民对嘉宾真诚坦率的回答反响强烈。党员干部除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读书之外,还应当养成上网、学网、用网的习惯,加强学习,提升对媒体的认识水平,提升与媒体交流沟通的水平,提升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水平。

  让网络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利器”。网络时代的舆论监督无所不在,这对执政党自身建设,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监督渠道通畅、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内容拓展、监督人群扩大、监督内涵丰富。网络公开性的特点有利于实现公民监督,有利于党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让网络成为新闻宣传的“新阵地”。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宣传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如何遵循新闻规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用好用活多种手段来提升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网络媒体一直着力研究和探索的一项课题。人民网等网络媒体对新闻宣传不断探索,不断增强媒体整体实力,不断更新提升网络技术水平,从报道思想,到宣传手段,从内容组织,到互动形式,网络媒体都在进行各种有益尝试,取得了可喜效果,在网上舆论引导和对外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五个结合 应对挑战兴利除弊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网络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建设,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结合入手。

  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结合。坚持党管媒体,始终牢牢掌握新闻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是我们党的重要原则,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善于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潜能,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紧扣时代脉搏的结合。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使党的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上网灌水拍砖”等形式中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

  坚持加强党内民主、党外监督和重视网络民意的结合。网络时代,重视网络民意,有利于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加透明度;同时网络推动和实现了公民与政党领导的直接对话,拓宽了党外监督的范围,有利于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提高监督水平。

  坚持树立党的信息权威和提高党的舆论引导能力的结合。执政党应当在各种消息源中树立权威地位,准确、及时、详细地公布信息,消除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在遵循公开、透明的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引导网络舆论。同时应当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不断改进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尊重群众、尊重事实、尊重规律。

  坚持统筹两个大局和借鉴国外政党对网络应用的先进经验的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注重从国际国内的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党、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运用互联网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联系,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其中一些做法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有借鉴意义,应注意博采众长。(作者马利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