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他山之石
职场竞争表面上看是知识、能力、职位、业绩和关系的竞争,实质上却是职业心态和人生态度的竞争;市场竞争在表面上是产品、服务、价格和品牌的竞争,实质上却是企业员工的品质、能力和心态的竞争。
心理学专家通过研究得知:每个人每天可能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使这5万个想法转化成快乐和成功,反之则会把这些想法转化为痛苦和失败。
人与自己的和谐表现为心情愉快,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世界。反之,如果身心不和谐,轻则表现为郁闷、沮丧、痛苦、烦恼等一些心理反应,重则表现为精神病,甚至导致自杀行为。
自我和谐是所有和谐的基础,所以游故宫的时候,除了参观雄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之外,还应该注意体验其中展现的和谐。
武德禅师住在飞扬太子院的时候,看到一位女施主天天用鲜花供佛,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天,从未间断过,武德禅师很受感动。
有一天,武德禅师对这位女施主说:“你每天都用鲜花礼佛,真是难得啊。佛经上说,每天用鲜花礼佛者,来世定能得到美好容颜的回报。”
“其实人的心情也是如此,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水,我们就是花朵,要想保持心情的快乐和清静,就必须每天过滤外在的环境,反省自己。”
听了禅师的话,女施主说:“谢谢师傅的开释,我希望能来寺庙过一段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日子。”
武德禅师用手指指了指她,说:“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如同菩提。言语动静、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宁静,何必执著于寺院呢?”
我们要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心灵宁静、心情快乐,不需要拘于任何形式和地点,只要不断反省自己,给心灵留出清静的空间,就能达到与自己的和谐。
对待同一事物,不同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反映出来的心态也就不同。
心态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反应就会不同。在这个案例中,同样接到半杯水,两个人的反应完全不同,第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友好的,第二个人的心态是消极的,甚至是违反常态的。
俗语说:“你有什么样的命运,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命运。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想做什么样的人。”或许这句话存在唯心主义的嫌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生态度的问题。
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心态处理,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可见,同样的遭遇,由于态度不同,人生的结局就会不同。所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
一个人不能改变遭遇时,改变心态也会改变局面。在生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换一种心态面对,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境界。
沙漠里的温度高达45摄氏度,居住条件是铁皮房,周围都是土著人,塞尔玛语言不通,而丈夫因执行任务去远征了,这些都让她很痛苦,简直度日如年。于是她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她在这里很痛苦,很想回家。
没想到父母的回信上只写了一句话:两个人从监狱的窗户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开始塞尔玛感到很生气,认为父母不理解她,经过仔细思考,她慢慢地认识到:生活中不仅有泥土,抬起头来还可以看到星星,自己原来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总是低头看泥土,现在应该学会抬头寻找天上的星星。
回到城市之后,塞尔玛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快乐的城堡》,核心观点就是人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本书在美国畅销了13个月。
在这个案例中,塞尔玛周围的环境没有发生变化,同样的沙漠,同样的居民,同样的高温,同样的孤苦伶仃,而她的心情却由郁闷、痛苦变为快乐,使她对周围环境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心态的力量。
神童拥有被世人羡慕的头脑,同样承担着世人想象不到的压力。张亚勤和宁铂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寝室的同学,毕业之后都意气风发地走向了社会,但是结局却大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心态不同。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在于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很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九子图是美国创造协会的图标,如图1所示,要求用一条直线把九个点全部串连起来,使它们的拐点最少。最终答案如图1的右侧所示,最少只有三个拐点。很少人能想到这种串联方式,这就是心志模式在起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心志模式,为了职业和人生的成功,一定要打开四维空间,从正方形的固定思维模式里走出来。
有的人过度自信、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总是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受固有心态模式的影响,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嫉妒成功,一旦失去进步的内驱力,就会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最终走向失败。
固有的心态模式会使人悲观厌世,喜欢钻牛角尖,残酷无情地打击自己,哪怕向前迈出一步,走出去就是海阔天空,他们也没有抬脚的勇气。
综上所述,固有的心态模式对人危害无穷,人们不能总是按照成见看待问题,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心态,无法对人际关系做出正确判断。
知识是绩效卓越的员工必备的基础,指的就是完成工作必备的知识。例如,作为一名会计,应该学过会计理论,毕业于会计专业等。
能力是指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例如,有的人掌握的管理知识很丰富,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实践中却管理不好。只有既有知识,又能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才是真正具备管理能力的人。
态度解决的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一个人是否具有知识和能力是可以衡量的,例如某人是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毕业,具备较强的能力,但是他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工作态度如何,这些是无法一眼看出来的。
一个小伙子在某企业从事销售工作5年了,看见很多比自己资历浅、年纪小、学历低的人都得到了提拔,自己却依然停留在老位子上,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一天,他约朋友到茶社里诉苦,他说:“我们老板水平太差,总是喜欢用一些爱好拍马屁的人,我工作了5年也没有被提拔,我还是辞职算了。”
朋友又问:“在这5年当中,你是否掌握了对企业重要的客户资源呢?”
“你现在辞职是一种逃避,你应该做出一些成绩后再辞职,让你的老板感到你的辞职对他是重大的损失。”
1年之后,这个小伙子和他的朋友又在茶馆里见面了。朋友问他现在在哪工作,他说还在那家公司,现在是公司的副总,工资比原来翻了三番,他不想辞职了。
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如果缺乏主观能动性,依然不会创造出大成就,但是心态改变之后就完全不同了。所以,一名员工要想干好工作,就必须同时具备知识、能力、态度这三大要素。
从决定员工绩效的三大要素出发,可以将企业里的员工分为以下四大类:
这种人态度端正,有知识、有能力,他们是企业的“精品”,是企业的人才。
这种人有知识、有能力,但主观能动性不强,心态不正,总是抱怨、发牢骚,整天一副怀才不遇的痛苦状,这种人虽是人才,却属于“危险品”。
这种人态度端正,但知识、能力欠缺。例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态度积极,但缺乏实践经验,通过培训,很快就能得到提高。这种人被称为“半成品”人才。
这种人既没有知识,又没有能力,态度也不端正,是企业中的“废品”。
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与想象力,要保持最好的想象力,就必须心怀谦卑,转变心态。
每个人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决定个人是不是一块价值连城的金子的要素,不是别人或者外在环境,而是自己是否具有成为黄金的心态。积极端正的人生态度不仅有益于企业、老板和他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心态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只有拥有黄金心态,才能拥有黄金知识和黄金能力。所以,从根本上决定生命质量的不是金钱、权力、能力,甚至不是知识,而是心态!
心态是一个人决胜职场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创造幸福人生最根本的驱动力。只有拥有黄金心态的人,才能拥有黄金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