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

古楼洞变身武昌路

浏览次数:2535      日期:2014-05-17

古楼洞变身武昌路
 

    文/记者周蕾  图/沈祥胜

    暮春时节,蛇山上的草木茂盛,古楼洞顶的树枝横斜,绿意四处流淌。这里是解放路通往武珞路的咽喉,单向道上车行如线,人来人往。

    像这样抓拍

    沈祥胜的“舔犊”摄于2005年,他带学生在古楼洞一带上一堂摄影抓拍课,为了示范,他抓拍了路边乞讨的一对母子,盲人母亲正在给年幼的孩子喂饭。

    2007年他在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举办个人都市纪实摄影展,这张摆放在不起眼角落的照片,被一个叫劳伯的比利时商人看中,出价2万元买下,要把它挂在自己公司墙上。他问沈祥胜:“你认识这对母子吗?他们叫什么名字?可以找到他们吗?希望有机会有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沈祥胜后来多次来古楼洞寻找照片中的母子,都不见踪影。

    沈祥胜从事摄影多年,都是不断投钱买相机。这次采访使用的“莱卡”,价格相当于一辆中档轿车。作品卖钱,而且那么高价,那是第一次。他想,真正打动买家的,应该是照片对人物生存状况的关注。

    客从北方来

    远远看去,古楼洞粉刷一新,比2005年沈祥胜拍摄时明亮整洁多了,墙体灰白,洞顶换上新地名“武昌路”,标明时间“民国三年十月”,署名“黎元洪题”。流浪母子背后的小广告被铲除干净,破损的人行道护栏也换上全新的,洞顶安装日光灯照明。

    大好春光里,看匆匆忙忙的行人,一辆接一辆的汽车、电动车,城市展现出来它生机勃勃的活力。

    沈祥胜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角度、合适的场景,突然几个花花绿绿的青年男女出现在镜头里。他们专程从天津来武汉游玩,刚在户部巷吃过武汉特色小吃,再到首义广场和黄鹤楼。胖小伙说:“嗯,武汉跟天津一样,是个有历史的城市,我们喜欢。豆皮、热干面我们也很喜欢。”

    新古楼洞老“武昌路”

    古楼洞原叫新古楼洞,老的“鼓楼洞”在现解放路长江大桥引桥下。蛇山横亘在武昌老城中,阻断交通,最早在鼓楼下凿石开路,是蛇山南北唯一通道。

    晚清时武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司门口的鼓楼洞常常交通堵塞。湖北巡抚端方因此制定开凿蛇山第二通道计划,从胭脂山南的巡抚衙门,向南修一条通往阅马场的路。

    洞口护墙上,武昌区文体旅游广电局一块“武昌路隧道”介绍,经张之洞批准,湖北总兵张彪带领三千士兵用34天凿石开路,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七日(1904年5月21日)顺利竣工。现存一块《开通蛇山治路记》石碑作了详细记载。官方命名为“蛇山洞”,百姓叫它“新古楼洞”(1935年,司门口的鼓楼洞被拆,百姓直接叫它古楼洞,去掉了“新”字)。

    10年后(1914年)官方整修此洞,扩建道路,洞口嵌入石匾,由副总统黎元洪题写“武昌路”。

    沈祥胜

    解读照片

    《母子》这幅作品拍摄于一次多年前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

    专业的摄影人需要有普通人不具备的超强观察力及瞬间构思能力,武昌洞下一个盲人女乞丐,正嘴对嘴地哺食孩儿的情景吸引了我,我和学生同时按下了快门,一幅舐犊情深的母与子画面。构图中母子形象姿态造型生动,汇聚性线型进一步突出了主体,画面空间布白均匀,栏杆及墙壁上的小广告进一步烘托内容,我们收获了这个瞬间。

    更大的收获来自一次展览,来自一位观众询问,能否帮他找到这对母子,被这幅照片深深打动的他,要帮助她们,这一时刻我和学生们不光收获了一幅思想、技术上完美的作品,更收获到社会责任感及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