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和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上)
浏览次数:5512 日期:2017-11-1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上)
刘忱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这一讲题目叫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所以今天我们讲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问题。
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想基础
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题目,就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想基础。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体系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这个公共文化服务指的不是一件事、两件事,是指的一个系统,指的一整套的资源、设施和服务的内容,还有人才、资金、技术等等。这个东西是一整套的体系,所以我们叫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样一项工作是由谁来做呢?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公共部门来提供的。虽然说由政府公共部门主导提供,并不指的工业说政府的部门一个人来做的,一家来做的。而是由它负责协调、整合,然后动员社会一起来做的。
对于每位公民而言,这些服务让我们会享受到一些文化上的便利,文化上的特殊权利。包括保障人民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等。 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给公民所提供的一些文化上的便利。
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而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这个体系的建立,还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大政方针,是我们过程整个建设目标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政府要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我们国家要建设成一个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领域。这是第一点。
我们怎么样理解文化是可以作为一个服务型政府,是可以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领域呢?所以我们要从文化的一些基本本性来谈起。
(一)文化是一种公共品
第一个基本本性就是文化是一种公共品。文化公共品有什么特征呢?就是它有一般公共品的特征,就是整体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有的公共品等于都是有一个整体性的东西。比如说有一条道路,道路是公共品,这个道路上一定有各种各样划的线,道路上有路灯。走到道路交通十字路口,这个地方一定有红绿灯指导。另外这个道路这样的服务系统,它就不适合简单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人在这里公共品。公共品一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比如说我们要到图书馆去看书,我们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就不能说这里只能藏什么书。公共图书馆的特点,就是越全越好,越多越好。所以它不能仅仅是这个书,只有这个书,没有那个书。这个叫做私人图书馆,或者叫专业图书馆,不叫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就是一定要各种各样的东西要多。
另外,就是非竞争性。为什么说公共品是非竞争性的呢。就是不管你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少数民族、主体民族,你拿了公共品,拿了文化品,都可以享用。不是说你有钱才可以,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享用。这样一个非竞争性,指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的使用,这样的一种文化品。说一我们看,为什么说教育是公共品,教育实际人人都应该享受的一种权利。所以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去接受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品,讲究的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不论高低贵贱、不论你挣钱多少,你就是个乞丐也可以享受公共品。
第三点叫做非排他性。这个问题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个公共品,张三可以使用,李四也可以使用。它不像一碗米饭,张三吃了,李四就没得吃。有一本书,张三看了,李四同样也可以看。而且让他沮丧还有一点,除了这本书脏了一点,那书上什么变化也没有。就是错别字都在上面。所以这就是公共品的非排他性。
我们小的时候去看露天影院,露天电影,因为我们最崇拜的就是大英雄李向阳。可那个时候看电影的人很多,所以有时候不得以必须只能做到电影的背面去看。在电影的背面看,我们小孩子照样看的兴致勃勃。除了有一点,就是李向阳是右手拿着盒子炮,到了电影的背面就看到李向阳左手拿着盒子炮。这个其实一点也不影响我们观赏的热情和观赏的基本效果。不管是谁,你在正面可以看,在反面也可以看,这就是文化的公共品的基本特征。
所以公共品就应该具有两个社会功能,就是人人都能够享用,人人都愿意享用。为什么这么说呢。想文化这个东西,人人都可以享用。这一点做到其实并不是特别难。比如我们建好学校,人人都可以上学,国家通过国家的投入,让小孩子们不再缴纳学费,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孩子上学是免费的。这件事可以做到。但是小孩子愿意不愿意上学,这一点是需要工作的。小孩子越不愿意学知识,有时候说孩子不爱学,很多时候是不爱学这一门,原因有很多。也可能他这方面思路没有打开,也可能他不喜欢这个老师,或者每天到了这个时候他特别想睡觉。这个原因很多。所以都能够享用这点可以做到。怎么样做到让人家都愿意享用呢?需要我们的工作。就是公共品一定要是一个好东西,一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使用的东西,人人都认可的东西。
比如中国古代,我们的传统价值,儒家的传统价值是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它已经内化为我们的一种血液,一种内在的守则。所以现在我们有时候会夸一个人,说这个人很忠厚。我们夸一个好人很仁义,这个人很讲诚信。所以我们看仁义礼智信这样一种文化,就是人人都愿意享用的公共品,所以这是公共品的特征。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来说都干一些什么呢。我们刚才说了,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要保障每一位公民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享受社会的文化成果,然后还可以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人来说、对于社会来说,它都做什么工作呢。我认为主要做这几方面工作,第一就是活跃社会群体文化生活,二是建立社会公序良俗,三是可以提升公民精神,促进公民个体发展,四是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
我分别跟大家讲一讲。首先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文化。我们党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专门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了十八大的时候专门提出,我们的五大建设,五大建设当中,五一提的是一个强国建设,我们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没有说要建立一个政治强国、经济强国、社会强国,更没有说建立一个生态强国。相反我们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国。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了,总书记这样说是意义很深远的。因为他说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所以文化,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因素。
在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第一个是政治引领,我们的文化要在思想价值层面,文化既要为制度变革,社会创新等等奠定思想基础,又要为国家治理提供一整套相对稳定、得到广大人民接受认同的思想价值体系。首先对于我们的国家创新而言,文化才是思想的基础。我们有了什么样的文化,我们文化到了什么样地步,才决定我们有什么样社会创新。现在总理总是在鼓励大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的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现在已经非常发达的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当然教育事业也是大文化事业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我们共产党所提出一整套思想价值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这样的核心价值观要让老百姓要让普通的人民群众接受并且认同,这样的一种接受和认同,其实在社会功能上来说就是一种政治上的引领。
另外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还可以凝聚精神,因为我们看到文化对于社会富有安抚情绪、化解纠纷的缓释器和减压阀作用。所以很多事情不用说通过很复杂的政治程序、社会程序来解决,而是要通过一些用文化的方式来解决。因为文化在本身就有这样的安抚情绪、化解纠纷的缓释器和减压阀作用。我们看到一些重大的,比如民族遇到什么灾难的问题,是谁先站起来。其实是艺术先站起来,想想我们的国歌“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它就代表了我们国家在遭遇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侵犯的情况下,日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是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唤起全民族的觉醒,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他在这个时候,对于安抚情绪、化解纠纷,一个是减压阀作用,一个是凝聚精神的作用。作为文化精神,我们的老祖宗实际上看的很清楚。
比如孔子,他早就跟大家说过,诗歌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也就是诗歌的兴、群、观、怨作用。可以说兴指的是诗歌可以给人带来一些审美的愉悦,人可以在这里唱歌,可以起兴。可以观,就是同志者可以在诗歌、民歌当中去观察老百姓在想什么,做什么。可以群就是诗歌可以凝聚普通人的精神。可以怨指的是什么,实际这里孔子对于老百姓的诗歌创作,其实做了一个界定,就是你可以在这里表达自己对统治者的不满。所以诗歌的兴、观、群、怨作用在这里说的很清楚了。
第三个,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序良俗。因为文化的发展最终体现为文明的道德氛围和公序良俗。所以我们说的文化并不指是让人们说说唱唱,跳舞照相,最终的是要形成一种人人都能够认可的道德和价值,还有一些公序良俗。就是形成一套好的社会风气。现在知道,很多底层老百姓,如果他们没有太多文化需求的话,干吗呢,无非就是麻将、淘宝、非诚勿扰,这就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所以这种情况下,你想想,这些不太健康的生活,它给人带来的是什么,就是实际上这种精神生活也不够丰富。实际上还相对贫乏。如果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很丰富的话,对于建设一个好的道德氛围和一个好的优良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在社会上也可以筑牢积极正面的价值大厦。这是第一条。
(二)文化是一种人权
第二条讲的文化是一种人权。人权话题其实是世界性话题。文化是一种人权怎么理解呢?文化权利是一种人权。是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应享有的一类权利。我们看它的定义,虽然简单,实际上定义是含义深长的。就是人根据他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享有的一类权利。在这里就强调的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实际上早于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会文化,人有了痛苦要表达,人有了欢乐也要歌唱。所以这样的权利是他与生俱来的文化权利,社会属性当然是一个国家所应该保障他的一类属性。国家应该通过一些法律,通过一些法制手段,来保障它的社会属性。所以文化一权利是一种人权。人权具有什么特点呢。人权具有普遍性、不可剥夺性、本原型和历史发展性。
特别是美国总统罗斯福首先提出来,人权包括四大权利,一个是言论自由,二是宗教信仰自由,三是免予恐惧的自由,四是免予愚昧的自由。这四大权利就是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予恐惧、免予愚昧的权利,其实就是人权的四大内容。人权的特点就是人权是普遍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人权是不可剥夺的,因为人身上的权利是不可让步给别人的。本原性,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的权利。人权的价值指向是人的感受,其实就是关于尊严、自由和平等、公平。它事关每位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
我们国家原来在文革以前,对人权问题没有开展太多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在一些思想领域、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些关于人权的研究,我们国家在什么时候正经开始人权研究呢。实际上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因为西方国家总是拿我们国家的问题说事。比如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当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拆迁征地的问题,比如计划生育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等等这样的问题。拿这些说事,攻击我们的人权有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及时开展人权研究。首先我们的人权研究指出,西方国家不要拿我们国家这些问题说事。中国共产党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已经保障了13亿人生存权问题,生存权也是属于人权的一种。所以你们不要再向我们胡说八道了。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家一方面开展研究,一方面积极在全世界参与关于人权问题的研讨和国际权利的一些论坛。
所以在1997年我们国家签署了全世界人权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条约第15条第1款规定,所谓文化权利(cultural right),指的是人人享有的“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以及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权利”等诸项权利的总称。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对文化权利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所以在2001年国家全国人大就批准了这个签署。在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宪法中写入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第一次把人权问题写进了宪法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宪法规定各种各样的文化权利。这个文化权利这里不一一叙述,同志们观看的时候,自己可以看看,我们到底在宪法中有什么样的文化权利,就是第2条、第4条、第22条、第47条,当然还有其他的规定。我们对文化权利的规定其实在宪法上,在宪法的层面上已经相对来说比较完整,比较系统了。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权利。规定了这样的文化权利,但是并不等于我们国家把这些权利落实了。文化权利不是一个生存权,是一个发展权,这个发展权和生存权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满足人民生存权利的时候,人民可以通过一些最简单的劳动工具,通过一些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解决他自己的温饱问题,这个自己基本上可以解决的。从地上打粮食,自己种棉花、纺线织布、吃饱穿暖,从道理上来说,不用太多的国家投入,自己可以实现。但是如果让他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我们想,如果缺少了国家投入,那他一个人是实现不了的。比如他想去看电影,如果这个地方连电影院都没有,那他没办法看电影的。如果他想图书馆里看书,如果图书馆里根本就没有书,或者说就不让他这样的人进。那他这样的权利也是满足不了的。所以要靠政府积极行动,来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政府必须去兴办图书馆,政府必须建电影院,或者政府来办。通过一些政府的帮助建学校,才能够让人民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
所以说,政府必须要用积极的行动来保障人民的权利。这是为什么呢,第一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保障文化权利是政府的责任。文化权利是公民在被动获取“消极权利”基础上,实现自由发展的“积极权利”(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所以我们国家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当绝大多数的人民都获得了温饱,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我们现在要知道,人民群众他们希望能够获得学习,获得更高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社会交往等等这样一些权利,是要通过请求国家积极作为才能够实现的。这是从保障权利是政府的责任来出发。
从我们的文化发展来出发,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是要提出,第二是要人民来分享,来认同。所以文化权利的实现是社会核心价值观被塑造和分享的过程。我们的价值观如果提的非常好,可是老百姓不认可,不喜欢,不待见,特别是根本不践行,那这个价值观是一纸空文。要想让这个价格观内化为人民心中的准则,一种道德准律,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前提就是我们得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实现,保障让他知道我们国家这么好的价值观。应该去实现。所以说,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是单纯由公权力给公众提供服务及管理,而是主流价值观塑造和个体公民精神提升的双向互动。这是第二条。
第三就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民文化权利的“自觉”、“自为”,也就是为了促进人民能够自觉自愿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自觉自愿分享文化的成果。习近平同志去年的时候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可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不是简单的思想提倡,文艺为人民服务指的一整套制度、服务和这样的机制建设。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机制建设,我们的文艺为人民的思想也很难落实,人民艺术家为人民写作,为人民好好的创作作品。但是这个东西,比如他创作的话剧,没有剧院是不能够演出的,如果说没有出版部门,也是不能够出版的。所以这些东西,其实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民文化权利能够自觉、自为。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因为我们刚才讲了人权的历史发展性。文化权也是有着历史发展性。文化权利的内涵都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丰富提升。所以客观上要求国家在制度和体制上逐步赋予公民更多文化权利。促使公民有更多机会、更多空间“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我们看这是深圳市龙岗镇工业区的工友在看新工人艺术团的演出。因为我去调研的时候,一方面看台上,一方面也会看台下,这样的演出我看这么多人都在看演出。可见他们当中这些都是普通的农民工,打工者。打工人他们当中是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只是来挣钱养家的呢,而实际上他们当中也存在着非常强烈的、非常巨大的文化需求。我们看这也是北京的一个城边村社区新工人剧场内,正演出节目活动。这里也是,虽然这个剧场很小,条件非常简陋依然是人山人海。
这是一个工业区和城边村。我们看看农村是不是这样呢。我在给大家举的例子是浙江省庆元县月山“村晚”。这个村晚已经办了32年,可以说跟央视春晚年纪差不多。为什么呢,他们在最早的时候,企事业就是春天到了,村里有几个活跃的文艺积极分子,大家组织起来唱歌、跳舞,给村民举办一场晚会。后来看到中央电视台每年也办春晚,他说干脆我们把自己的联欢晚会也都升格为村晚吧。一坚持没想到就是30多年。这个村晚真的非常热闹,一个村办村晚,参与者是所有的村民。我们看很热闹的场景。这个村晚有它的自己的特点,不是高大上的村晚,这里讲述的是这个村子迁徙的历史。都是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这个村子经历了战乱、逃荒、饥饿等等,这样的过程中,现在过上好日子了。于是他们在这里表现村里的历史,表现村民的生活。我们看这张图片表现村民非常有意思,我们看老人家的表演怎么样打草鞋,还有这样的人,表演怎么样做棉花糖。这位打扫表演的就是怎么样喂鸡等等等等的活动。除了这样表演历史,表现民俗以外,还表现他们的精神生活。这几位大嫂上台表演的是乐曲,表演的乐器是打击乐,有茶壶、茶碗、钢锭锅、高压锅、洗脸盆,完全都是生活用具。这样的村晚其实办的有声有色,还特别有自己的地方特点。非常好看。可见,我们的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其实都搞得起来。
文化活动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举两个例子。这个例子大家看,这个照片上的年轻人,他看上去非常阳光,非常开朗。他是一个残疾人,每天出门必须座轮椅,高中毕业的时候因为身体残疾没有考大学。在街道一直吃低保。一直想参加工作,找街道的人要工作。街道人说算了,全乎人没有工作,你一个残疾人,工作不好找。于是自己很喜欢表演,于是他在有一个机会参加了民间的话剧社,他特别高兴的去表演,而且每一次表演都获得了大家的鼓掌和喝彩。后来我们访问他的时候,他说,其实我不想当邰丽华,我就是想让自己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些。更有意思的是,他是上海人,他家住在浦西,他所供职的话剧社在浦东,每次要从浦西到浦东去,他要打车,出租车司机看到他残疾成这样,从他身边停都不停,呼啸耳郭。他想坐公交车,必须得换公交车、地铁,没有人帮助他很难做到。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他一个人摇轮椅从浦西摇到浦东三个小时,再从浦东摇到浦西再花三个小时。就这样,他还是非常热心的参与这个活动。基于他作为一个残疾人,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所以他就编排了一个舞蹈,这个舞蹈就表现了残疾人那种不屈服、不气馁、积极向上、阳光的舞蹈。
我们看的这个就是,参加表演的也都是残疾人,也聋哑人、坐轮椅的,还有一些盲人等等。大家都希望在这样的舞蹈里面,表达自己。而不是说成为一个大明星,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态,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这是一个城市里的年轻人。
我们看图片上站着的大姐叫郑斌,原来她是小学老师。郑斌后来不不当小学老师了,就在村里办了一个合作社,组织村里的农村妇女姐妹们,办了一个买卖农资的合作社。帮助村里人买一些正品的化肥、种子、农药两三年下来,他的农资合作社做的风声水起,姐妹们都非常开心。所以姐妹们跟她讲说郑老师,我们不能光做买卖,城里年纪大的妇女都在城里跳广场舞、扭秧歌,我们也跳跳广场舞、扭秧歌。郑斌说好啊,于是合作社就拿出几百块钱,买了几尺红绸子,买了个录音机,就在村里卖敞上,像城里人,跳起了广场舞、扭起了秧歌。没想到,回到家以后,他们的丈夫对她的举动非常欢迎。为什么呢。丈夫说,我老婆回到家以后,做饭、刷锅都哼着歌,也不跟婆婆吵架了。所以郑老师这样的活动我们赞成。所以姐妹们不仅唱歌、跳舞,由此萌生了继续学习的渴望。村里办了很多妇女培训班,教大家学习农业技术,教大家怎样树立信心。所以这个点就是因为唱歌跳舞,到后来就被全国关注了。所以它这个农村妇女在文化活动中,获得了很多的成长。所以这样的几个故事,从城市工业区再到农村,再到城市中的个人,我们看看,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社会作用。我想这几个例子说的很清楚了。
(三)传播知识,继承传统作用
第三个,公共文化活动还是传播知识,继承传统的场所和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国民科学素质和精神健康,是传播知识和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平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发展尺度。我们看哪一个地区,它发展的好不好,也许就是要看它的经济指标GDP是多少,但是我们要看看它这个地方的文化指标是什么,它的文化指标就是看你的图书馆建的怎么样,你的文化馆建的怎么样,你的文化站建的怎么样。如果这些东西都不能发挥作用的话,那么这个地方的发展很偏颇,是很片面的。我在天津的一家工业区做过调查,这个工业区有十几家现代化的密集型加工业。在这里打工的小孩,全都是20多岁的青年男女,当时小青年跟我这样说,说刘老师,这个地方有理发馆,服装店,但是就是没有图书馆、没有文化站,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所以我们唱歌不知道到哪去,我们看书不知道到哪去。哪怕谈恋爱都没有地方待。这样他们觉得,这个地方的发展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缺陷在哪里,就是在于缺少文化设施。其实这个地方文化发展程度,就很值得我们怀疑。
另外就是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广,接触率高,文化服务形式喜闻乐见,是传播民族文化,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我们所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很多活动都是和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如今看看广场舞,看看每到年节时候举行的各种节庆活动,都是民俗活动。我看老太太们在一起跳的最多还是扭秧歌,还是拿着小扇子,或者拿着一剑拔,负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另外看的是各个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也好,为了传承文化也好,其实公共文化活动举行最多的还是那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是怎么传承过来的。很多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传承起来的。这是第三个。
(四)国家战略作用
第四个起到国家战略的作用,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国家所独有的这些文化,我们的文字、绘画、音乐,各种各样流传在民间的建筑工艺、手工艺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别人非常想学,非常想偷,但是偷不走。虽然别人偷不走,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把它给忘了,我们自己把它给忽略了,等于我们自己把它玩掉了。所以这个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要把它好好的利用起来。所以这种战略资源就是一种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指标。这样一个指标很多时候是要通过民间,通过向民众提供均等的文化交流、文化教育、文化传播手段来实现的。所以文化的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是国家安全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国家文化安全现在面临一种什么样状态呢?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文化资源这个状态一直是堪忧的。首先就是传统文化的衰落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现在普通的民众也都明白了,要保留家里的那些老字画、老家具、老的日常用品、保留古董。但是总的趋势并没有被遏制住在哪里。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纷纷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到大城市里去。到大城市以后,虽然说我们也会,这辈子还会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但是保不齐我们的后代就不会了。比如少数民族,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都知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55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有一些民族文字上并不发达,这些文化是怎么传承呢。实际上是穿在女人的裙子上,戴在头上,或者说把它用手工艺的方式传承,或者把它放在一个传统的建筑上。还有比如把它放在歌声里,比如侗族的打歌,民族没有受到很多自己的历史,就是用歌声来传承的。现在为了发展经济,当地民众还有政府也组织大家一起到沿海去打工,到了沿海打工挣一百块钱,在村里唱大歌,政府补助50块。这样想想,当然还是出去打工合算一些。所以很多人出去打工,唱打歌的人越来越少了。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出去打工了,会做传统手工艺的人少了,会绣花的少了,会按照传统的方式盖房子的人少了。这种传统文化衰落趋势至今并没有完全扭转过来。
有时候按照城市的方式去改造农村,让城市的建筑方式也到农村来,而把家里延续几百年盖房子的方法,甚至已经住了好几代人的老寨子拆掉了,即便不拆掉我们也不心疼了,任它风吹雨淋。像这样的古村子我也走了好几个。看上去古村子非常漂亮,还是原来的格局,基本上没怎么变化。但是走近一看,又脏又乱,墙上结满了蜘蛛网。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趋势还是没有得到遏制的。
另外当我们的传统文化衰落已成现实,已成趋势的时候。我们传统的信仰模式其实也在衰落当中,我们中国人,中国特别是民间,原来有着非常完整的民间信仰,这样的信仰就包括比如土地爷,包括我们的祖宗信仰,我们的土地爷很厉害的人,别看它的庙很小。村里要是想动土,或者想盖一座房子,要跟土地爷报告一下。报告土地爷,我要起个房子,请您能保证我们家能够在这个房子里遮风档雨,安度生活,过好小日子。所以说,每年都要去敬土地。每家里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神仙,都在我们的佛龛里,就是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的时候上天言好事,然后他到天上跟老天爷汇报工作,说人间到底表现好不好。所以为了让他给人间多说好话,让老天爷保佑人间,所以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祭灶,让他上天多说人间的好事。然后老天爷让他下界保平安,这是神仙信仰。一个民间的神仙信仰。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我们信祖宗的。我们经常开一句玩笑说,这个人命运这么好,是他祖宗坟上哪一根蒿草冒烟了,才这么好的。所以祖宗始终和我们在一起,祖宗在坟地里,祖宗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说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祈求祖宗的保佑。所以了生活跟祖宗并没有完全的分开。每年过年的时候,我的祖籍,老家都会派家里辈分最高的人,到祖宗的坟上烧一柱香,然后说,爷爷、奶奶今天过年了,我今天是来请你们跟我们回家过年的,你就跟我们走吧。放一挂鞭炮,意思领祖宗回家了。然后在家里,找一个小神案子,烧几柱香,这就是祖宗的牌位。吃每顿饭的时候都要给祖宗先端上,祖宗吃完了我们再象征性拿回来吃。如果现在大家生活已经现代化了,我们的这种各种各样的信仰也越来越淡了,所以各种各样的节气就变成吃货的节日了。所以这样我们的信仰空间,信仰的维度,其实也在萎缩,萎缩了之后不要以为我们就没有信仰了。
在这个时候,恰恰境外的宗教势力就开始向中国渗透了。所以今天我们看华北、华东地区,遍地的十字架。这就是境外基督教、天主教的势力,趁我们国家信仰危机的时候,在我们国家扩张。当然,我们国家有非常完整的,非常好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这是一个信仰自由的表现。但是如果这样的东西大量的进来,冲击了我们传统文化,特别是和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意识形态形成挑战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其实真的是很严重的。
另外,就是我们的文化活力,整体的文化活力还不足。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我们的国家对这种文化创作,文化创新的问题上真是不足。这个不足有各种表现。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我们有高山,但是我们没有高峰,我们有很多庸俗的东西,但是我们没有最优秀的东西。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这些文体这样的活力,实际上我们一现在还没有处理好很多文化和其他层面的关系。比如说文化怎么样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啊,文化怎么样在市场中间发展啊,文化怎么样和政治建立一种互帮互信的关系呢。等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导致今天文化活动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第四条,我们的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了,今天中国和昔日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的。可是我们的也看到,我们真正文化影响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你看,我们在解决了自己的捱饿捱打问题之后,现在要面临捱骂的问题,我们做的这么好,结果骂我们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为什么要骂人,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无论如何,在文化上,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为只要别人认同了你的文化,这个国家才能够有向心力,有感召力。人家不认同的你的文化,你就没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所以这样的竞争力,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至今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由来和现状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历史回顾
第二个问题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由来和现状问题。我们先对这个问题作一个历史回顾。请大家看,路遥小说《人生》片段,路遥是一个文学家,我们选这个小说并不是想让大家和我一块读小说,而是在路遥的小说里透露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就是在我们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就是在比较偏僻的偏远农村山区,我们还是有文化设施的。这里他写道,落榜的农村青年高加林到城里卖馍,因为抹不开面,他的馍没有卖出去,他去县里文化馆看书去了。然后小说里这样写道:他径直进了阅览室,(表明他进阅览室的时候没有要钱,没有收费,没有要证,而且没有歧视他是一个农民)把馍篮放在长椅的角上,从报架上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和本省的报纸取了一堆,坐在椅子上看起来。这是一个黄土高原上一个偏远的县城,这个县城里有一个文化馆,文化馆里有报纸、杂志等等。我们看这个里面,其实透露了一个信息,我们有这样的东西的。
所以说,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们国家建立了群众工作体制,这个群众工作体制主要包括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有的地方不叫文化馆,叫群众艺术馆。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这叫群众工作文化工作体制几大领域。群众工作体制的目标是什么呢?目标就是服务那些有文化爱好的人,有文化爱好的人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在这里其实是因为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实行的是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体制。党对文化工作实现了绝对化的领导,而且在当时,我们国家真的是很穷,我们不过就是在一个农业国家上建设一个现代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所以能真正分到文化上的钱真的很少的。有一个统计数字,6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费是三个亿,三个亿核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五毛钱,每个人在五毛钱。所以当时想要这样的群众文化工作体制,服务所有的老百姓,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谁有这样的文化爱好,谁有这样的需求,我们给他提供服务。所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一些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等,像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培养了一批文化爱好者和文艺人才。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工人出身的歌唱家吴雁泽、郑绪岚,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人,成长为歌唱家,都是群众文化工作体制的成就。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们国家整个开始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工作蓬蓬勃勃,一日千里。相比文化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地位下降等等。不得以,这个时候群众文化工作开始自救,干什么,就是引进市场经济体制,试行“以文补文”、“以文养文”。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后“以文补文”怎么补呢?其实无非就是收费,办个图书证、借书证要收费,复印点资料要收费,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得交钱。其实那个时候整个文化工作体制,特别是文化场馆门前冷落车马稀。不得以文化场馆只好办家具展览,卖羊毛衫,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都在文化场馆中开始流行了。所以要说下来,我们如今的道德示范,我们的文化落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些种种让我们特别痛心的社会现象,其实真的应该归宿到80年代、90年代那个时间,我们放松了公共文化服务,放松了思想文化工作的建设。所以才导致了我们今天现在这样一个很难堪的局面。
到了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有所转变呢?就是到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发展目标、工作方法问题。这个还是党的十八大开始提出,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样的话到了十六大的时候就把它区分开了。说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由社会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式来办。还有一个方面是公益性文化体制,这个问题应该由政府来办。我们才初步明确了政府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工作方法。
到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讨论了一个话题,就是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前我们的政府是看守型,我们不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力量,而是为老百姓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服务。政府现在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要向公众提供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大量的公共服务当中,就包括了公共文化服务。所以第一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应该享受由我们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到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这届全会主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时候,“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也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看,其实我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路程,慢慢地把它做好了一点点,认识到现在的水平。这是理论上、政策上我们的一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