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他山之石
智慧城市模式创新
浏览次数:3162 日期:2017-03-30
智慧城市模式创新
高新民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一、智慧城市的信息化背景
智慧城市的会也开了不少,但今天已经做了这么长时间了,再归结一下智慧城市比较关注的几点问题,我讲几点看法。
第一点,智慧城市还是要放在我们对信息化理解的大背景下来认识这个问题。其中,网新办成立以后,习总书记对于管理信息化的一些论述,作了很多归纳。最近网新办还专门出了一些细则文件,还在讨论问题中。其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是我们理解信息化及智慧城市非常关键的一句话,但这句话现在还没有公开,习总书记在我国信息化专家委的去年6月份的报告上有一个批示,这个批示当中的一句话非常重要。他说:“国家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全球性。”这“三性”是我们对信息化应该深刻理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论断。这一点搞信息化的同志,包括推进智慧城市的同志,应该要在这上面多做点文章,特别是其中的“全球性”讲得非常好。现在也没有权威的解释,我说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体会。“全球性”是指信息化在当代的时代特征。另外,“全球性”也是当前发展的大势。将此理解了的话,即“信息化”是当代时代的特征,是需要的大势,必须要去研究它,抓住这样一个机会,要认识大势,跟随大势。当然,所谓跟随是指在大势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创新出自身新的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这句话是我们理解信息化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根据这样一个理解,专家委去年也作了一个“智慧城市”的指南,我们没有做指标体系,因为我们也研究过,指标体系有点早,也不是说没有用,可以做,但现在智慧城市,不要说全世界来看智慧城市,各有各的说法,连名字也不一样,有的叫“智慧城市”,有的叫“未来城市”,有的叫“知识城市”,有的叫“绿色城市”,其中的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是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来发展新形势的模式。所以我们将概括为“智慧城市”如何界定?即信息时代,首先要讲时代,是这个信息时代里面,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目标与方向,是一个奋斗目标,并非短期能够实现。
德国4.0也是一个目标,不是完全现在的目标。到目前为止,虽然德国要搞德国4.0的标准,但它是讲底层技术的标准,但德国4.0的模式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德国人自己就讲,虽然德国4.0是在2012年的德国一些协会及研究单位在汉诺威博览会提出来的,后来企业跟进,后来是政府跟进,到目前为止,德国4.0,他们自己认为至少要10到20年。
“智慧城市”也是这个概念,是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是需要不断去做。有人说,这是个概念,甚至这是一个炒作,我不同意这个看法,这确实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目标,这要坚定不移,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智慧城市”是现代信息时代的大势,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同时还有一句话,不是讲一个长远的虚无缥渺的。我们讲共产主义,也不知道共产主义到底怎样,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另一方面,我们理解“智慧城市”的第二句话,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这是什么模式?目前城市发展不能走老路,要有新的路径、新的模式和科学发展,要解决当前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面临的问题。所以新模式、新目标、信息化时代,这是理解“智慧城市”的关键目标。新目标是长远的,新模式是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解决问题和长远的发展目标贴合起来,这是对“智慧城市”整个定位的理解。它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物理空间,现在讲互联网,不能够理解为互联网仅仅是一个虚拟世界,因为现在出现新的这一代技术之后,将这虚拟和物理这两者融合起来,那虚拟和物理融合了之后变成了一个新空间,即信息物理空间,当然有的再加了一个S,信息+物理+社交空间,把社交(social)加一个“S”进去,但social也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网络的,一部分是物理的,也是有两部分,从总体上来讲是物理和虚拟空间的结合。
目前,这种空间的技术,包括工业4.0,德国人就认为工业4.0的技术基础是CPS,那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智慧城市”的基础是CPS,CPS是在城市的规划、管理、运行和服务的整个的应用,各个方面的环境应用,小一点是每一个领域中的应用,如“智慧交通”、“智慧水务”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这样说,甚至于“智慧教育”,现在搞“智慧校园”、“智慧教室”,也基本是CPS的概念,从不同的范畴、不同领域来理解。CPS的概念,现在尽管这个概念提出来并不是最新的,已经很早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了,但真正技术上的实现现在进入到完全可以操作的时代,而且这还在发展,还没有说已经到了顶峰或饱和的阶段了,不是这个情况。所以,产业,包括互联网的产业,现在从智能手机的基础上搞可穿戴,可穿戴本身的设备和服务结合起来也是CPS围绕人体的一些服务的功能的一种应用,所以CPS的概念非常重要,对“智慧城市”的理解非常重要。
当然,智慧,技术基础是CPS,那“智慧”两个字,“智慧”之源是数据,特别是大数据,没有大数据的汇聚、流动和深入的利用,那“智慧城市”是空谈,达不到智慧,任何领域都是如此。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智慧城市”理解为是数字驱动型的城市。前两天来了一位分析师找我交流,他是讲政府,我就跟他谈,他现在把政府也提出了四个阶段,他叫“电子政府”,还有“整合型政府”,第三是“开放政府”,第四个是“智慧政府”(Smart government),Smart government也主要是讲数据,在基于数据的汇聚分析就做到智慧,这个理解是一致的。主要是对认知没有数据的汇聚是没有的。
二、智慧城市模式创新的领域和关键要素
因此,我们在“智慧城市”里的创新中,其中有几个关键的要素。
第一,要有大局思维。大系统这些概念都是大局思维。还有一个概念是把智慧信息化,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城市本身的空间规划,还有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规划,这些城市的这些规划都是分离的,不互相交叉,没有融合的概念,这些也应用大局的思维将它整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把城市的规划搞好,是融合型的大局思维。
第二个是多方参与。多方参与不光是政府,政府肯定在“智慧城市”里面是主导参与的。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仅仅是政府是不够的,像欧盟跟我们交流,最近也来了很多人,我也见了他们,我发现他们做了很慢,他们很慢的原因有道理,他的观点是,我不光是政府做,如果企业不跟上,企业社会不跟上,我不能冲在太前面,如果冲得太前面,不仅浪费公共财政资源,而且效果是不够好的,这个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政府冲得太前面,后面没有跟进,智慧政府”也是不行的,所以在这方面也要一些创新之法来动员社会和企业来进入。
第三,数据开放,更重要地讲是数据汇聚。数据开放里面最重要的是数据汇聚。数据汇聚是大数据的基础,数据汇聚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和公共部门数据的开放,当然是要有管理的开放,最近网新办也在搞数据开放的文件,也研究了一些办法,北京市、上海市已经都做了不少工作。另外一个方面是社会、企业的数据,特别是像互联网企业里面有大量的数据,还有运营商也有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开放,在一定的条件更多的是交易,所以要建立大数据,数据为了汇聚、流动,一些交易的机制,这一点在大数据产业中是薄弱环节。所以,大数据有一个产业的生态,交易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搞了这样一个平台,这个思路是完全对的,这一点未来要把数据汇聚搞起来,非常重要。
最近,因为我也是童主任他们的北京信息化专家委的成员,给了一个题目,怎么样研究交通大数据的汇聚问题。我们去年去过一次上海,今年又去了一次,我们跟上海的交通信息中心交流,上海市已经从2006年开始把交通数据从五个平台中汇聚成一个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但现在看起来还不够,我们在讨论的问题,他们也在思考的问题,不仅要把政府和公共部门汇聚起来,而且还要把社会的数据汇聚起来。上海他们也在考虑,移动通信公司掌握的一些数据,移动通信在上海高架桥里的数据的意识不是很大,但在高速公路上的数据,切换了之后的数据量是非常有价值的。还有互联网公司的一些数据能够聚集起来,北京市也在做这件事情,我们现在的课题也在研究这个事情,只有把数据汇聚起来之后,数据就产生大量的价值。
上海市利用这个平台已经做了很多关键决策的支持,如上海曾经规划,因为上海的交通拥堵不像北京是二环、三环的问题,它主要是高架桥,叫“快速通道”,那个一堵就全部完蛋。所以,上海市曾有一个想法,要建第二条高架桥,在上海这样一个寸土千金的地方,到哪儿去找空间?那就是叠加了,原来是高架的,像3、4层楼这样弄上去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后来经过他们利用大数据分析之后,认为建第二个高架桥对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它现在上高架桥,上快速通道的车是很快地上去,很快下来,不是全程的上去,所以这样的话解决不了大问题。所以后来就去解决重点,去解决匝道口的交通信号控制的智能化,提高智能化水平。后来高架桥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建,现在他们也在考虑有一条南北高架桥还要建,最近他们也是在研究这个问题。
还有比如说拥堵费,收了之后效果如何?他们也用这个数据平台做了分析,得出结果。最近他们还在研究,因为上海现在只有160多万辆车,北京现在是560万辆车,总量是没法比的。但上海车的控制主要是靠牌照和排量,结果现在上海的外地牌照车非常多,在非高峰阶段它是可以上高架的,那个图形数据马上就显示出来,有三分之一的车是外地牌照,所以现在上海的交通中心的数据平台在分析,如果限制上外地牌照上高价、快速通道,对交通拥堵是否会起缓解作用?后来他们算下来,只能缓两年,两年以后马上就填平,所以也不灵。一定要有数据的分析来支持城市的建设、管理与规划,这才能真正做到“智慧城市”,这是解决问题,这是非常现实且重要的。
今年3月份,我们去欧洲考察的时候,欧洲欧盟支持了一个项目,叫埃森哲用数据模型给欧洲6个城市做大数据的城市模型,而且这个城市模型已经做出结果来了,对于治很多城市的“城市病”的措施上,做出了结果。我们在阿姆斯特丹看了,他们有非常好的实际的应用。
最后一点,商业模式。这一点也是“智慧城市”中比较头疼的问题。创新商业模式非常重要,怎样仅仅把政府投入划为拉动社会参与、多方参与的机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很多城市也在这方面探讨,即PPP模式(政企合作模式),最近财政部出了一个鼓励PPP的模式,当然不是针对“智慧城市”的,这不是简单的外包,过去我们讲外包,过去的外包,很多城市的电子政务都做了外包,而且也培育了一些企业,都很好,现在PPP模式有很多花样可以去创新。PPP模式有几点原则非常重要,政府做PPP模式,不是政府没有责任,也不是政府不出钱,最高的原则是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也不是政府不管,让一些企业赚钱去。因为这跟完全商业行为市场化的东西不一样,“智慧城市”里的PPP模式是非常值得去研究和创新的问题 ,怎么样做到政府的投入以及企业社会资源的投入能够做到公共利益最大化,这是最高的原则,但同时各方面要多赢。其中要通过使用者付费,而不要政府付费的方式,使社会投资者投资,这一原则协调很重要,否则没有人来干,没有人来参与,也没有合理的回报,也持续不下去。
那政府要做的是:第一,负责监管;第二,特别是一些定价制度,因为有些基本服务是政府出面做的,不能放开,有些甚至是免费的。像无锡,政府支持搞全市免费的WIFI,这在过去很多城市都搞过,搞不下去,因为政府老贴钱,也做不好,用的人越多,带宽的消耗就很厉害,不投入就不行。连台北,是马英九当市长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个工作,在台北有一个免费WIFI,做不下去。现在无锡的创新模式是用PPP的办法,政府来牵头做,甚至都不出钱,但允许给市民提供免费,后头做商业模式来运作,像这种例子都是非常好的。宁波现在也在做,大家都在探索。另外,做这件事情是有风险的,政府要承担一些基本服务费用的风险以及政策风险,但企业也要承担一部分的自身运营费用。
另外,最关键的目的是要多赢,使老百姓通过PPP模式,通过“智慧城市”,得到公共服务方面很好的体验,就跟商业的互联网的企业给其网民提供的服务一样。同时,政府协调能够节约资源,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优质的服务。还有一点是能够培育产业,使企业也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能够发展起来。所以,我今天讲创新就讲这几点,最重要的是“智慧城市”要关注数据的汇聚、数据的流动,另外一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是这两点,其他也没有新的内容。